父母老了,白天送去,晚上接回。子女上班不用担心独自在家的老人遇到意外无人知,老人们则能在他们专属的场地开心聊天,不用操心吃饭等诸多生活问题。早些年,很多看起来很美好的托老所,实际上入托的老人并不多。不过,最近记者发现,锡城一家托老所开始实现良性运作,入托的老人多了起来。这会是新的机遇吗?
八旬老人每天最爱来这里“上班”
7日下午,走进沁园新村内的净慧乐园,许多老人刚刚午睡醒来,一起看一场老电影。工作人员早早把黄瓤的特小凤西瓜切好,摆放在桌边。82岁的周正娣穿戴得整整齐齐,面色也很好,看见有人来,会热情地和大家打招呼,连声夸这里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好,每天还有跳舞和打牌等各种活动。然而她并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告诉记者已有100岁出头了。如果让她一个人在家,家人并不放心,阿尔茨海默病缠上了她。
周正娣的女儿朱女士表示,母亲高中毕业,原来在厂里是会计,人特别勤快。朱女士叹息说,疾病就像一块“橡皮擦”,把她往日的记忆以及认知慢慢擦去。前两年老伴去世后,周正娣的病情开始加重。子女还在上班,即便在家,也没法时时刻刻看着她。“可是我们也不想把她送到养老院。”朱女士表示,全家到处打听,了解到沁园新村里有家托老所,看过觉得各方面都不错,决定让老母亲来试一试。
结果,周正娣非常喜欢这里,有人可以聊天,还有各种活动。她是这里舞跳得最好的老人,音乐一响,就会跟着节奏摇摆。平时,她还会帮着机构工作人员一起择菜劳动,和院内其他老人都相处得很好。她每天一早都说,“我要去上班了”,也不允许家人把她转到其他地方去。
现在每天早上6点,儿子会开车把周正娣送到净慧乐园吃早饭。到了下午5点后,儿子下班再来接周正娣回家。遇到雨雪等恶劣天气,她也会在机构内留宿。
这两年,朱女士发现母亲的气色好多了,脸上老年斑都淡了很多,精神状态也比在家独处时好很多。
接受老人日托观念的人多起来
每天在这里日托的蒋师傅已80岁,他行动不便,靠轮椅出行。老伴周阿婆身形瘦小,每天帮1.75米高的丈夫洗漱做饭已力不从心。他们也曾找过钟点工,但人家只管2小时,很多事还要摊在周阿婆身上。碰到难事,两位老人经常抱头痛哭。周阿婆说,再这样熬下去,她要走在老伴前面了。最终,他们选择了家门口的这个日托机构。蒋师傅每天自己开着电动轮椅几分钟就到了,可以在这里待一天。周阿婆则在家忙完了家务事,赶到机构和老伴一起吃饭。傍晚护理员帮蒋师傅洗漱干净,回家睡觉就成。这样周阿婆肩头的压力小了很多,她也很喜欢这样的模式。
净慧乐园的现场负责人张颖介绍,机构内日托人数在20至30人。哪天天气不好,或者在家里过节,老人可能就不来了,打个招呼就行。这些前来日托的老人大多在80岁左右,居住地一般在附近。老人们会走会动的居多,只是独立生活比较困难,比如做饭、洗澡会觉得很累。
其实净慧乐园早在2015年就开始迎客,当年记者前往探访的时候,这里已推行日托,但没有老年家庭能接受。张颖表示,首个日托老人出现在2019年,当时因为家人担心老人直接进入全托模式不适应,选择了一周的日托。一周时间过去,老人适应得很好,顺利进入全托模式。到了2022年前后,选择日托的家庭多了起来,口口相传,达到了现在的规模。他们周边有沁园新村、清扬新村等老新村,规模都很大,老年人也很多。作为一家以日间照料为主的嵌入式养老机构,这里的床位约为40张,目前也有少量全托老人。而20多位日托老人比较机动灵活,如果家人要外出旅游,老人也可以在这里小住一周。收费标准约为每天100元,包括三餐和日间的一些活动。
在梁东路上一家养老机构内,目前也有一位老人在这里接受日托服务。每个月的收费标准为1500元,提供一顿午餐,每周会为老人洗一次澡,进行一次康复指导,带着老人一起参与机构内的各类活动。
日托床位总体接受度偏低
“我觉得日托模式挺好的,以后老了,也想采用这种方式”,朱女士表示,作为一名70后,眼下她只有一个儿子,未来依靠孩子养老不现实。但在为母亲寻找日托机构时,朱女士发现,这样的机构很少。原本曹张新村有一家,早就关掉了。锡城一家养老机构的负责人表示,日托的需求并不大,所以即便有相应的服务,来问津的老人家属也很少。他们是一家全国连锁机构,上海的机构存在日托床位供不应求的局面。“找一个全天的家政阿姨,一个月至少也要4000元吧”,这位负责人表示,其实日托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锡城另一家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则回忆,他们早年去香港时,发现那里的日托中心人声鼎沸,老人可以在那里学各种东西,活动也很丰富。有专车每天定点接送老人,轮椅车通过无障碍设施可以轻松进入车内。老人在日托中心常常从白天待到晚上,还有志愿者陪伴,好多人都乐不思蜀。不少公办的机构都和公益组织、基金会等有合作,估计扶持很多,课程很丰富。十年前,他们就准备进军日托模式,但是最终折戟而归。他们发现,会走会动的老人愿意在家待着,中风瘫痪的老人日托照顾不了。作为一个从居家养老到机构养老的过渡模式,地位非常尴尬。从收费上看,日托机构把大部分服务都做完了,但收费却收不高,养老院的积极性也不高。
无锡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的负责人介绍,其实无锡各地建了好多日托床位,但并没有人入住。偶尔有一两个想要入住的话,要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收取的费用都不够支付护理员费用。目前无锡对机构的运营补贴也比较少,老年人家属接受度也不高。对于老年人家庭来说,每天接送有一定困难,要么在家,要么全托,选择日托的家庭比较少。如果要提供接送车的话,车辆、司机、安全都是问题,会增加不少成本。从日本、上海等地的模式来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有更多人慢慢接受日托服务。
(晚报记者 黄孝萍/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