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信任崩塌 财产被盗用

小伙出狱后发现欠款9万元

  出于信任才委托朋友保管财物,不料对方却趁自己服刑期间疯狂盗刷银行卡、申请网贷,导致自己欠款近9万元,信用记录严重受损。近日,经滨湖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盗窃罪判处被告人章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2021年3月,无锡一小伙曾某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判刑。在入狱前,他特意将自己的手机、身份证和9张银行卡交给章某保管。作为多年的朋友兼前同事,曾某对章某十分信任。为了方便章某帮忙处理公司报税和咨询老家扶贫贷款还款等事宜,曾某不仅把手机密码告知章某,还特意在手机上为章某录入了指纹。“当时,觉得她为人可靠,完全没想到会埋下祸根。”曾某事后回忆道。

  2022年9月,当曾某刑满释放后取回手机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如坠冰窟:银行卡内本有的1.6万元不翼而飞,多个网贷平台不断发来贷款还款短信。在曾某服刑的8个月内,章某竟通过其手机疯狂操作转账、申请网贷,累计盗刷金额高达8.9万余元。

  面对质问,章某承认是利用曾某“一码通用”的习惯试出了支付密码。“我的电脑密码、手机开机密码和支付密码是一样的。”曾某懊悔不已。2022年12月,曾某愤而报警。次年7月,警方将章某抓获归案。章某在被捕当日向章某转账2万元,并承诺每月偿还章某2000元,但截至2024年9月,仍有4万余元欠款未还清。更让曾某饱受困扰的是征信问题,这也给出狱后的曾某在很多事情上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近日,滨湖区检察院以章某涉嫌盗窃罪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以盗窃罪判处被告人章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为这起令人唏嘘的“信任危机”画上了句号。

  承办检察官提醒,切勿轻易将手机密码、支付密码、指纹验证等敏感信息告知他人,避免使用简单密码或“一码多用”。在财物委托时需规范操作,即使委托亲友保管财物或代办事务,也应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其权限范围,并定期核查账户变动情况,若发现侵权应及时维权,若遭遇盗刷、冒贷等情况,应立即冻结账户、保存证据并报警,切勿因顾及情面而拖延处理。

  (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