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看无锡

朱璟秋:以史为镜,书写江南风华

  本期访谈作家 朱璟秋

  1993年出生于江苏宜兴,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茶洲记》《乱世辛夷》《秦淮歌飞》等,共计百万字。《茶洲记》入选无锡市文化艺术立项扶持项目。

  从痴迷中国传统文化的少女,到以茶写史的青年作家,她深耕“历史+地域”的创作路径,并践行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言文”的目标。朱璟秋用文字回望历史,关注现实,搭建起一座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

  “沉浸式”读书 “冲动型”创作

  小学五年级时,一本《红楼梦》为朱璟秋打开了文学世界的大门。少年时期的她完全沉浸于大观园的华美与悲欢离合之中。“那时常常在字里行间徘徊,仿佛自己也成了书中人。”回忆起初遇《红楼梦》的情景,朱璟秋眼中仍闪烁着光芒。正是这份沉浸,让文学的种子悄然生根。

  小学三年级起,朱璟秋便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习作。五年级时,她首次尝试创作小说,并在各级作文大赛中崭露头角。初中时,她在校刊开设“璟秋品红楼”专栏,以独特的视角解读经典。2012年,年仅19岁的她出版了首部长篇历史言情小说《秦淮歌飞》,随后又推出《乱世辛夷》等历史小说作品。忆及早期的创作情景,朱璟秋还历历在目:“酝酿第一部长篇时,大概是17岁,时常是半夜灵光一现。为了不打扰室友,只能在黑暗中记录,第二天再整理成文。”

  朱璟秋的文学情结,源于内心强烈的表达欲与对文字天然的亲近感。“我的文学情结,更像是内心无意识的冲动。”她说,自己的写作节奏比较快,经常不知不觉就完成了创作,但会反复修改,“文字需要反复揉捻,才能够让读者沉浸其中。”

  《茶洲记》:一抔茶里的家国与烟火

  2022年出版的《茶洲记》,是朱璟秋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作为首部以阳羡茶为主题的长篇小说,这部以民国阳羡茶为载体的作品,不仅讲述了一段茶叶世家的兴衰史,更勾勒出动荡年代下江南的市井百态与家国情怀。

  朱璟秋出生在宜兴,“阳羡茶”似乎与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结,她对本土文化有着近乎执着的热爱。“第一次喝阳羡茶是在小学六年级的寒假。那时对《红楼梦》中妙玉烹茶之法便心向往之。”她回忆道,“当时品尝的茶品就是‘阳羡雪芽’,中国茶、宜兴茶,成了我感兴趣的话题。”《茶洲记》里,茶洲主要指的就是家乡宜兴,从一叶茶开始,东坡书院、蛟桥、铜官山等宜兴地标跃然纸上,采茶、制陶、赏兰、听戏等江南风俗也被细腻刻画。

  她将宜兴的“四大名片”——茶、陶、竹、洞巧妙融入叙事,甚至方言、中医、诗词等元素也信手拈来。朱璟秋说,想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真实的阳羡,“在一抔茶里,可以看到我们东方人对万物生发的美学崇拜。一山一茶,百山百味,中国的茶文化需要被更多人看见。”她希望读者不仅为故事动容,更能从中思考传统文化的传承。

  勤勉创作 在历史与现实中寻找答案

  小说《茶洲记》大致叙写的是民国17年至民国21年(1928年—1932年)间的故事,人物命运与阳羡茶产业的浮沉紧密交织,在具体而生动的细节中展开历史的叙述,既写茶,亦写人,更写一个民族的挣扎与觉醒。而此前出版的《秦淮歌飞》《乱世辛夷》等作品,也都是以严谨的历史脉络为架构叙写故事。

  朱璟秋说:“对于长篇小说写作,我倾向于以历史为背景,将历史风云揉入人物命运进行二次创作。”为了还原历史风貌,朱璟秋研读了大量史料,也实地走访了茶山、古街等地,“小说情节虽是虚构的,但背景必须真实。”在朱璟秋看来,小说不仅是故事,更是一面镜子。她希望通过作品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历史总在循环,而文学的任务是揭示规律,传递希望。”

  严谨的历史知识架构,离不开海量的阅读,朱璟秋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言文”。除了写作,她还研习茶文化、中国画与陶刻艺术。在她看来,艺术是相通的:“烹茶的手法、绘画的留白、陶刻的刀法,都在教我如何节制地表达。”这种“跨界”,也在不断滋养她的文学语言。

  对于自己的文学创作风格以及心得体会,朱璟秋表示:“现在谈代表作为时过早,过去发表、出版的作品只代表那个时间段的水准。历史是镜子,能照见当下。而江南的地缘基因,值得用一生去书写。”她希望自己可以保持住这份赤忱,勤勉创作。下一部作品,仍在酝酿,但朱璟秋已经“看到了”主人公生活的地点——在太湖边。

  (晚报记者 李昕昕/文 李霖/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