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微短剧《狮城山海》正在央视八套独家首播、腾讯视频全网独播。该剧塑造的独特的南洋叙事风格,为国产短剧的内容创新打造了全新的题材样板。
作为微短剧领域的一次“跃迁式”尝试,以投资过亿元的“天价”标签引发行业震动的《狮城山海》不仅打破了传统微短剧的题材局限,更以精良制作和独特叙事风格为行业树立了全新标杆。
通过华人奋斗史引发情感共鸣
该剧聚焦上世纪四十年代南洋地区(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一群“下南洋”的过番客的奋斗传奇故事,演绎铁血与柔情的情感关系、正义与不屈的精神内涵、困境与希望中的拼搏底色。
《狮城山海》以南洋地方帮派山海帮为描写对象,围绕着山海帮老大程恢回到南洋后重整帮派的故事展开,在剧情中也与历史产生勾连,讲述了华工“下南洋”期间特殊历史时段的艰辛创业史。据该剧顾问团队透露,剧中程恢带领华人劳工抗争的故事原型就是“1921年猪仔暴动”事件,剧中“山海帮”的原型则是真实存在的南洋华人互助会。历史上,下南洋做苦力的工人被称为“猪仔”,工人们在南洋处境艰难,死亡率高达30%,而“山海帮”就是为了保护同胞、对抗殖民者而存在。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狮城山海》是以帮派斗争为主题的短剧,但故事的结构并没有延续传统帮派题材的地盘斗争。剧中,帮主儿子刘振东以当时殖民地管辖下的警长身份出场,以维护公平正义为人生准则。剧情以老帮主程恢重回帮派开篇,故事的核心却围绕着新一代成员刘振东从殖民地警长到山海帮少帮主的身份转变展开,通过帮派纷争映射海外华人的生存抗争与家国情怀。
电影级大制作还原南洋风情
作为首部投资过亿的微短剧,该剧也展示了精良制作导向下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拐点。在传统家庭、婚恋题材打转的短剧市场中,需要耗资成本相对较大的年代传奇题材并不多见。
为了还原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南洋风貌,制作团队在马来西亚实地搭建占地2.4万平方米的南洋街景,一比一复刻新加坡红灯码头,南洋骑楼挂着“陈嘉庚公司”招牌,杂货铺摆满虎标万金油和老字号肉骨茶包,就连群演穿的木屐都是从槟城古董店淘的。剧中所涉及的“狮城”以新加坡为原型,不仅还原了当时马六甲河岸的茶楼、码头、帮派堂口的细节,群众演员的方言口音也具有地域特色,剧中女主角扮演者岳丽娜穿的八斤重的珠绣娘惹服也是新加坡华侨的同款。
《狮城山海》的诞生,标志着微短剧迈入“大制作时代”。在行业普遍追求“短平快”的背景下,该剧以投资过亿元的规模,重构了微短剧的生产逻辑。这种“电影级”的服化道投入,让南洋风情从背景升华为叙事的一部分。该剧监制郭靖宇说:“该剧的投资体量甚至不少于电影,从服化道到场景还原,都追求历史真实感。”
在“短”形制中承载“大”格局
该剧以每集20分钟的体量,打破了传统年代剧的叙事桎梏,并摆脱“土味”“低俗”标签,开创了“南洋华人史诗”新赛道,进入主流文化视野。这种主题的转向既是主创基于短剧市场做出的“主动而为之”,也反映着短剧精品化的内容提升趋势。剧中的“帮扶精神”为微短剧的社会价值表达开辟了新径,标志着微短剧从“流量游戏”转向“品质竞争”,并承担起讲述中国故事、传播华人精神的文化使命。
《狮城山海》以强情节的故事密度、极度反转的剧情结构,与南洋风情的陌生化叙事有机融合,重视情义和侠气的江湖故事体现的则是熟悉的传统价值取向,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南洋叙事”风格。其幕后团队此前以长剧见长,自《小娘惹》爆火后,团队将创作重点转移至南洋题材,将团队擅长的强情节叙事融入南洋叙事中,题材的稀缺反而成就了转型。郭靖宇表示:“短剧市场需要差异化突围,南洋题材既有陌生化的地域风情,又能通过华人奋斗史引发情感共鸣。”专业人士指出,该剧将海外华人的抗争史与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相结合,完成了从“他者叙事”到“心理共情”的跨越。
专家表示,《狮城山海》的价值,远超一部剧集的成功。它证明微短剧可以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在“短”形制中承载“大”格局。微短剧的终极使命,不是制造“电子榨菜”,而是以精工细作的文化表达,构筑观众的精神山海。随着更多《狮城山海》式作品涌现,微短剧或将开启一个“短而不浅,微而愈精”的新纪元。
(北京晚报 天津日报,图片来自剧方公开物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