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锡夜市热度攀升,后宅夜市烟火缭绕,成为居民身边的“深夜食堂”;近湖路夜市文艺小资,满是氛围感,吸引众多年轻人与游客。作为城市烟火气的生动写照,夜市既展现城市生活的多元活力,也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这场关于夜市的公共讨论,本质是城市文明演进中如何平衡秩序与温度的永恒命题。
夜市的存在,不仅满足了味蕾需求,更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城市温度的感知,它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井生活的鲜活体现。
然而,如果夜市经济无序扩张,将挑战城市治理边界,成为城市治理的痛点。梁清路、十里芳径曾短暂出现的“夜市”,因卫生、噪声、交通、食品安全等问题被取缔,引发了市民的不同看法,夜市支持者遗憾其消失,反对者则对夜市带来的负面影响颇有微词。这些“破窗效应”警示我们:当市井活力突破空间边界,可能异化为损害公共利益的“城市疮疤”。
要实现夜市的有序发展,规范管理必不可少。在近湖路夜市,城管队员引导车辆停靠,交警铁骑巡查,环卫工人及时清理垃圾,这些举措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夜市的秩序,展现着管理的升级。同时,相关部门正在研究管理方案,引导夜市健康有序发展。南京夫子庙夜市的转型提供了有益镜鉴,通过划定经营专区、建立准入机制、实施错时管理,既保留了市井烟火,又规避了扰民问题。这种“服务型治理”将刚性约束转化为柔性引导,用绣花功夫在活力与秩序间寻找平衡点。
城市管理是一门艺术,夜市的“市井”与“市景”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生共荣。通过“允许它”给予夜市生存空间,通过“规范它”让夜市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当规范化的市集成为城市文化IP,当流动摊贩转化为正规市场主体,当居民参与共建共享治理机制,市井烟火与现代文明将在制度创新中达成新的平衡,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只有这样,城市才能在活力与秩序的和谐共生中,绽放更加迷人的魅力。(蔡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