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二泉月·读城

企业办报那些事

锡城厂报钩沉

  →1991年8月2日,无锡市企业报协会常务理事与《无锡日报》副刊部老师在鼋头渚充山湖畔合影

  | 张嘉岗 文|

  一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搞活大中型企业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无锡全面展开,工业经济红红火火,转轨变型中的企业生产蓬勃发展,无论是重工冶金、轻纺电子,还是化工机械等行业,在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氛围下,工厂办报成为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无锡市企业办报已达40多家,有无锡柴油机厂《锡柴报》、无锡钢铁厂《锡钢报》、无锡国棉一厂《申新报》、华晶电子集团公司《华晶报》、无锡国棉二厂《庆丰报》、无锡电容器厂《同步报》、无锡电扇厂《菊花报》、无锡电视机厂《虹梅报》、无锡无线电厂《梅花报》、无锡电子管厂《宇宙报》、无锡县钢铁厂《钢花报》、无锡自行车厂《长征报》、无锡机床厂《开源报》、无锡石化总厂《锡树工人报》、无锡港务处《港务工人报》、无锡动力机厂《动力报》、无锡橡胶三厂《双飞报》、无锡漂染厂《维新报》、无锡太平洋色织集团《太平洋色织报》、无锡公交公司《公交报》、无锡锅炉厂《水星报》、无锡焦化厂《焦化工人报》、无锡油嘴油泵厂《威孚报》等等,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宣传力量。

  虽然时隔多年,但作为曾经从业大军中的一员,今天重温这么多熟悉的厂名报名,心底仍然会涌出一种莫名的感动。当年,为了把这支力量使用好、管理好、作用发挥好,由市有关部门牵头,召集各办报企业党委宣传部门多次筹划,于1986年6月2日成立了无锡市企业报协会,并以团体会员的身份加入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参加活动。当然,参加协会的企业报必须要拿到出版管理部门的内部准印证。《华晶报》主编回忆,当年为了拿到省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电子部部属企业,他们先去北京向部办公厅提交申请报告,批准后再到省出版部门申办,终于在1984年10月1日创刊的《华晶报》刊头上印上了“江苏省内部报刊登记003”的字样。1991年5月,无锡市企业报协会在市民政局社团管理处正式登记注册。

  二

  追溯企业办报的经历,不少企业报都是从大型国企的《工厂简讯》《生产战报》等工厂油印宣传刊物演化而来,它和工厂的广播站、黑板报一起成为当时工厂宣传思想工作的三大载体。一批喜欢写作的青年职工成为了企业报的写作骨干和热心读者,并且和企业报一起成长。

  企业办报令企业宣传面貌一新,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企业报深受职工欢迎。从形式上看,企业报和过去厂办刊物的最大不同,就是摆脱了刻钢板或者是蜡纸打字油印的制作方式,改成了铅字排版机器印刷,不但登文章还可登照片,体裁活跃,字体多变,内容丰富,标题弹眼落睛,刊载信息量成倍增长。为了适应办报业务的需要,不少企业党委专设编制抽调人员办报,组成了隶属宣传科的企业报社。

  办报对初涉企业报的编辑记者来说是全新的业务学习和挑战。为此不少企业都派人到市报学习,参加各种培训班,从“本报讯”开始学起,弄清消息、通讯、言论、副刊的文体要求,到做标题、划版样、校对,样样都学。《无锡日报》新闻研究所还为企业报人员举办报纸编辑培训班。在老编辑老记者的带领下,一批年轻的企业办报人员很快上手,编辑出版了适合自己工厂特点的企业报,其中既有月刊也有半月刊,还有旬刊和周刊;既有四开两版也有四开四版,要是碰到厂庆等喜事,甚至还会出一张对开的大报,呈现出百花齐放你追我赶的局面。当市报推出周末版后,有一家厂报也搞起了月末版。刊登的文章生动活泼,短小精悍,像《今日谁洗头汤浴》《田螺姑娘阿讨俏》等紧贴工厂生活的文章,大受欢迎。

  三

  为了把报纸办出自己想要的形态,许多企业报在寻找心仪的印刷厂。毋庸置疑,中山路岸桥弄里的无锡日报印刷厂是众多企业报的首选。记得在排字车间的铁楼梯上,常常会碰到日报的老师和兄弟企业报的同行,互相切磋,十分热络。但是也有不少报纸因为离市区较远等因素,选择了街道印刷厂或新兴的村办企业,或者自办印刷厂,有的甚至拿到常州去印刷。

  记得有家企业报的印刷定点在后宅的村办厂,当时交通不便,为了报纸校对,往往提前一天就要乘县里的公交车到后宅去住在那里。企业报同仁欢聚在乡下,倒也其乐融融。白天校对切磋打样,晚上田埂上散步聊天,一来二去,竟促成一对青年男女喜结连理,一时成为企业报人中的佳话。随着企业报规模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印刷厂重视这块业务,位于广益乡的毛岸烫金印刷厂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以服务取胜,坚持质量第一,赢得了不少企业报的青睐,若干年后,全市约有三分之二的企业报,选择在这家厂印刷。记得当年每逢印刷厂召开订货会,会场里企业报同仁人头簇簇,有人戏称这真像是全市企业报的年会。

  虽然路途较远,不少企业报同仁还是乐于花费数小时,骑着自行车奔波在校对路上,真正是早晨迎着朝阳出门,傍晚披着霞光回家。1991年夏天,暴雨成灾发大水,大家早晨骑车进厂,晚上只能坐船回家。有人记得,当时因圩堤突然决口,大水淹没了道路,印刷厂借用生产队里的机帆船,将来校对企业报的编辑和他们的自行车一起送到码头,上岸回家。到了冬天下雪天,那是滴水成冰的日子,到了一号桥堍,坡陡路滑,人走路都要摔跤,骑自行车更是胆战心惊,只能推车涉险过桥,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千万不能耽误报纸按时出版。

  长久的合作,让厂报编辑和印刷厂的员工成为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当年,无锡许多厂家都在争取能够获得国家级企业称号,这是生产企业全厂上下梦寐以求的好事。有家棉纺织厂为了把本厂跻身国家二级企业的好消息,登上明天出版的厂报头版头条,当晚报纸的主编和记者连夜赶到印刷厂等稿,让印刷厂把已经完成的版面,专门留出位置,静候北京消息。次日凌晨,电话机响了,他们边听边记边送给排字工排版,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头版头条的拼排,连夜开机印刷,终于让这张鼓舞人心的企业报迎着晨光,一早就送到上班职工的手中。看到浸透着自己心血的报纸能如期送到工厂读者手里时,企业报人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每逢遇到元旦、春节和国庆等节日,印刷厂里总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四五家企业报编辑挤在排版车间里“会师”,因为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把刊物出版日期提前或延迟至企业开工的日子,所以节前的几天都会来“轧闹猛”。有提前一大早到的,有到天黑时还要看到终校的打样稿再走的。还有提前排好所有版面,只留头版头条位置届时登载重要新闻的。总之,为了保证企业报的质量和出刊时间,编辑们都动足脑筋,真像他们自己调侃的那样,文章见报,人瘦如刀。

  四

  为了帮助企业办报人员尽快成长,无锡新闻界的一批老前辈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市记协刊物《社会活动家》上专门为企业报开辟专栏,鼓励大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交流经验。为了学习先进的企业办报理念和方法,市记协、市企业报协会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积极推动无锡企业报和外地企业报同行交流。1989年的春天,沪锡企业报业务研讨会在无锡唐城举办,研讨的议题大到企业报的定位、性质,小到编辑部的人员分工,发行渠道,互相切磋,大家都感觉非常实用。年底前又组织大家到上海采风,先后到大场镇的上海飞机厂学习《上飞报》,参观引进的麦道飞机生产线和当时已经停飞的我国首架运十大型客机;到宝山钢铁公司学习《宝钢报》,参观把烧红的钢坯变成薄板卷的引进热轧线;到位于徐家汇的大中华橡胶厂的《中华橡胶报》学习,和上海同行面对面交流座谈办报经验,获益匪浅。

  火热的工厂生活给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的企业报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好作品不断涌现。仅1988年无锡获得江苏省企业报好新闻一等奖的作品就有三篇之多。其中有《锡钢报》的《更衣室的节约之光》,反映了在工厂发出压缩费用,节约开支的指令后,记者用几个更衣室作为采访的空间,用工人们“大灯换小灯,随手要关灯,消灭无人灯”的细节,真实记录了大家为工厂节能增效所作的努力。有无锡电容器厂《同步报》刊登的《写实表大曝光》,通过摘录6个科室的《工作日自我写实表》片段,批评了部分科室以“虚”写“实”,笑话百出的现象,对如何促进优化劳动组合提出深度思考。许多企业报人,不但是工厂报纸的编辑记者,也是市报的骨干通讯员,他们不但积极向市报投稿,还有机会和他们合作“大稿子”,在合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申新报》主编回忆起当年采写长篇通讯《我们身边的焦裕禄》的情景依然激动不已。为了完成厂党委交办的宣传顾鼎元厂长的任务,他和《无锡日报》记者合作10多天,深入采访,筛选素材,反复修改,真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终于完成这篇近万字的长文,真实展示了这位卓有建树又廉洁勤勉企业家的感人事迹,而他自己也因为全程参与写作而收获多多。

  随着企业报记者编辑创优能力不断提高,每逢年终的省市报纸作品评奖,也能看到企业报新闻作品的身影。1987年,《华晶报》刊登的通讯《向“0”冲刺的人》,写了一个优秀的工厂安全技术人员,以对企业对职工高度负责的精神,默默无闻为工厂守护安全的故事。它不仅是当年参加江苏省好新闻评选的19家企业报新闻作品中唯一获得一等奖的作品,也是当时江苏省历届好新闻评选中第一次获得一等奖的企业报新闻作品,反映了无锡企业报稿件质量的新提高。若干年后,企业报中有不少人通过招聘考试,进入报业和广电等传媒行业工作,并且成长为业务骨干,这与他们此前长期在企业报中的历练是分不开的。无锡《太平洋色织报》有位厂报通讯员,当年是个农民工,后来调入宣传科当厂报编辑,一干就是五年,适婚年龄前回到苏北家乡。经过三十多年的学习工作,如今已成为一个地市级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高级编辑、硕士生导师,他说至今难忘那段在厂报的经历。

  本世纪初,根据国家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的新规定,单位内部办的报纸统一停用报名。2005年,无锡市企业报协会也更名为无锡市企业内刊协会,翻开了企业办刊新的一页。内刊协会会员的出版物形式更加多样,不光有大小不一的单张纸型内刊,也有彩印版和杂志型期刊,更有公众号和网络版,有家企业报甚至还自己开发软件做成电子版内刊,展现了新时代内刊的旺盛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