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天下

花费8.9元即可“评估抑郁”

在线心理测评玩玩可以别当真

  “测一测你的心理年龄”“MBTI决定你最适合的职业”“10分钟精准评估抑郁程度”……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络心理测试,成为不少人了解自身心理状态、社交和求职的新宠。它们真的像宣传的那样能“看透你的心”吗?测试结果有没有参考价值?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测试看似科学,实则暗藏玄机。

  现象一

  轻微心理波动测完变焦虑

  在电商平台输入“心理测试”关键词,页面随即显示打着“医院专业心理咨询测试”“在线测评抑郁焦虑情绪”等广告语的产品。一家月销量高达3000人次的商家提供抑郁、焦虑自评量表等多种测试,单个测试售价8.9元。记者选择了一个售价29.9元的测量、焦虑、人际关系“3合一”套餐量表,包含报告解读服务。

  下单后,商家通过平台发送了3张电子量表,要求根据最近两周的情况填写。这些量表有130道题目,完成约需10分钟。题目设置包括情绪和症状两大类:如“我觉得比平时容易紧张和着急”等情绪类题目,设有“没有或很少时间”“小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四个选项;症状类题目则包括“我因为一阵阵头晕而苦恼”等内容。测试完成后,系统自动生成了报告,结果显示存在“轻度抑郁倾向”,并列出了抑郁、焦虑、敌对等情绪的评分,同时给出了“多做户外运动”的建议。

  记者添加了商家提供的“咨询师”微信进行报告解读,结果对方只是把报告内容读了一遍,让人哭笑不得。值得注意的是,该商家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价格从800元到3000元不等,服务形式包括视频和面对面。

  用户对这类测试的评价褒贬不一。一名用户在评论区写道:“几块钱花得很值!做完测试后,顾问帮我解读了报告,还鼓励和安慰我。”一位用户说:“测试显示我已经中度焦虑,但去医院检查后只是轻微情绪波动。”

  分析

  心理问题需要多维度评估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测查中心主任孟繁强说,网络中筛查心理问题的测试有一类是娱乐属性为主的,还有一些标准化的量表,如PHQ-9(抑郁症筛查)、GAD-7(焦虑症筛查)等,但往往只能用于初步筛查,结果也需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专业人员的解读,而网上的咨询师身份难以查验。

  现象二

  号称“准到爆炸”暗藏收费陷阱

  心理健康测试披着“专业”外衣吸引用户,性格测试则利用娱乐化包装吸引人参与。网络平台中充斥着大量免费的趣味性格测试游戏。这些性格测试小游戏涉及情感、运势、性格等多个方面,形式简单,结果却往往被包装得煞有介事。很多性格测试平台都宣称这是“超准性格测试”“准到爆炸”。

  记者发现,除了免费小游戏外,性格测试还有另一种付费形式。在网络平台上搜索“性格测试”时,一条条配乐惊悚、画面阴森的短视频自动弹出。视频中交替闪现落叶、狂风、雨夜等黑色调画面,旁白用夸张的语气讲述:“为什么12型人格中的NPD(自恋型人格障碍)最危险最容易黑化?心理学家说NPD的人最是贪婪……”视频左下方醒目地标注着“点击下方测测你是不是NPD”的测试入口。

  记者点击进入后,系统要求完成长达107道关于个人性格的判断题,完成测试后,页面弹出“立即解锁你的专业报告”的按钮。记者点击后发现,查看报告需要支付10元费用,如需“专业解读分析”还得额外支付19.9元。

  在付费后,记者最终获得的所谓“专业报告”,实际上是大篇幅摘抄心理学中关于NPD人格的科普内容,仅在最后简单标注“根据测试结果,您不属于NPD人格类型”。更令人诧异的是,报告末尾再次弹出付费窗口,提示“获取详细性格分析及改善建议”需要额外支付200元。

  分析

  抓住人们易“对号入座”心理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罗峥表示,这类性格测试本质上是一种巴纳姆效应的运用,即人们容易把模糊、笼统且普遍适用的性格描述视为对自己独特个性的准确揭示。心理测试将人们归为某一性格类型,当发现他人也获得相似的标签时,就会激发个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也是趣味性格测试受欢迎的原因。

  现象三

  人格测评能判断“职业潜力”?

  以MBTI为主的职业人格测试最近风靡网络。MBTI测试即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源自著名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心理学类型理论,其将个体行为差异用4个维度进行衡量,每个维度包括两个方向,代表不同的偏好倾向,分别是E(外向)和I(内向)、N(直觉)和S(实感)、F(情感)和T(思考)以及P(感知)和J(判断)。

  4个维度的不同偏好倾向经过排列组合可形成16种人格类型,4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类人格特征,比如ESFP代表表演型人格,适合从事演员、销售员等职业;INTJ代表智慧型人格,适合从事科研、律师等工作;ISFJ代表热心型人格,适合担任护士、教师、社会工作者……

  最近正值求职季,研究生三年级学生谷菲花费10元做了一次MBTI网络测试,结果显示她是ISTJ人格——“物流师”型,适合从事薪酬、绩效、招聘和员工关系等工作。这个结果让原本学市场营销的她,开始将求职目标转向人力资源岗位。

  分析

  MBTI测试不能作为决策依据

  “我们在心理门诊曾经接诊过因为过分相信MBTI而陷入困境的患者。”孟繁强介绍,一位30多岁的患者原本工作稳定,MBTI测试显示他的性格类型不适合当前的工作。在没有充分考虑自身实际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情况下,该患者毅然辞去原来的工作,选择了MBTI推荐的领域,结果在新工作中屡屡碰壁,陷入自我怀疑和焦虑,只能到医院就诊。

  罗峥提醒,MBTI虽然在国外流行多年,但本土化验证还不充分,测试结果过度简化和标签化,正规职业评估应使用经过本土化修订的量表,并规范测评流程。“MBTI可以作为社交话题,但绝不能作为人生重大决策的依据。”罗峥说,人格具有可塑性,年轻人应该保持开放心态,不要被测试结果限制发展可能性。(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