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器轰鸣的细纱车间里,断丝问题曾长期困扰着纺织行业的从业人员。过去,工人需要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不停巡检,不仅效率低,还难免疏漏;而依赖物理传感器的检测方案,又常因复杂光线和纱线特性导致误报,设备成本还高。如今,这一难题在无锡有了新解法。记者从梁溪区数据局获悉,由无锡千帆竞桨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研发、梁溪区数据局重点支持的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项目——“高质量数据集在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探索与实践”数字场景,已正式投入使用。这套系统的背后,是一场关于工业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深度实践。
“数据之眼”精准捕捉
“数据大脑”快速响应
项目产品总监王浩羽介绍,项目前期,工程师们深入无锡多家纺织工厂,采集了覆盖5类典型生产环境的超10万张高清单锭图像,每张都精细标注了断丝特征,还实时记录了机器运行中的电流波动、温湿度变化等关键参数,累计设备状态数据超过50万条。这些来自真实场景、标注严谨的数据,如同为智能系统注入了“工业血液”。
系统核心装备的高分辨率工业摄像头,如同敏锐的“数据之眼”,全天候凝视着高速旋转的锭子,捕捉纱线最细微的变化。这些图像数据在前端智能终端完成实时采集后,立即通过边缘计算节点“边缘数据大脑”搭载的百度轻量化AI模型进行毫秒级分析。这套“眼睛”与“大脑”的精密协作,将断丝识别准确率从行业普遍的85%跃升至95%,并能在5秒内完成精准定位与告警。
智能革命推动绿色生产
效益看得见
变革的效益正在无锡一棉、江阴劲丰毛纺等首批应用企业的车间里转化为真金白银。挡车工从高频、高强度的目视巡检中解放出来,专注处理系统告警及设备维护,人力配置更趋合理。系统带来的不仅是人力解放:更低的漏检率显著减少了因断纱未被及时发现而导致的原料浪费和设备空转,每年可挽回原材料损失15—25万元;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使预防性维护更加精准,结合优化的启停策略,每年可节省电费30—40万元,降低维修和人力成本40万元以上;稳定的生产节奏保障了纱线品质,每年可额外产出数万锭优质纱线。通过优化设备运行效率、减少无效能耗,系统每年还为每家企业削减100—150吨碳排放,为传统纺织业打上了绿色印记。
这一车间里的智能革命,其意义远超单个技术突破。梁溪区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千帆竞桨项目的核心价值在于成功实践了“数据要素×工业制造”的市场化范式。项目精准锚定细纱机断丝检测这一具体工业场景,通过有效融合政府支持的公共数据资源与企业自身积累的生产运营数据,利用前沿的机器视觉与AI技术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最终打磨出“数据+算法+场景”深度融合的可复制模式。它生动诠释了数据如何从静态资源转化为驱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毛岑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