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锡山区举办了第二届吴歌大赛,集中展示了无锡吴歌保护和传承的最新成果。一段段清亮的歌声诠释着吴歌的魅力,也将这门质朴又古老的吴地艺术重新带入当代生活。从三千多年前泰伯奔吴“以歌教民”的第一声咏唱,到传承者的代代守护,吴歌这条文化长河,在无锡奔流不息。
刻进骨子里的“水乡天籁”
“一把芝麻撒上天,我肚里么山歌么嚯嘿……”记者见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唐建琴时,她正在自家菜园里唱着劳动歌播撒芝麻,手中撒芝麻的动作与口中的歌词、节奏浑然一体。唐建琴说:“干活人做什么活就唱什么歌,越唱越有劲,越唱越有盼头。”这样的场景正是吴歌生于劳作、长于生活的生动写照,“生于野,长于野”是吴歌最本真的魅力,也是它穿越数千年的生命力所在。
吴歌,就是吴地之歌、吴语之歌,它的根脉深植于无锡乃至整个吴地文化的基因之中。古称上福乡的安镇,是吴歌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谈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朱成平介绍,吴歌在文献中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至《楚辞》中的《招魂》。到了南朝乐府,“吴声歌曲”作为一种独立的歌体被系统收录于《乐府诗集》,标志着吴歌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直至清代,吴歌艺术蓬勃发展,不仅短歌兴盛,更孕育出成熟的长篇叙事歌。“大家都知道汉乐府的巅峰之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但其实在我们无锡地区,也有很多经典的长篇叙事吴歌,像《沈七哥》《金不换》《六郎娶小姨》,都是反映本地风土人情的。”朱成平解释。
记录生活 唱尽人间百味
对于唐建琴而言,从小到大,吴歌一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小时候就跟着爷爷奶奶,还有村上的长辈们唱吴歌。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娱乐方式,夏天晚上吃完饭就坐在家门口唱。蚊子咬都不怕,大家聚在一起唱,开心得不得了!”唐建琴说,歌声就像是劳动节奏的呼吸,能聚拢力气,也能纾解辛劳,放声唱出来了就能收获好心情。她还说,过去的种田人、摇船人、养蚕人……都是“作词作曲家”,看到什么就唱什么。而这种即兴的特质,也造就了吴歌包罗万象的类型。
“渔歌、养蚕歌、插秧歌……都是劳动歌。”言语间唐建琴便唱起了承载着喜怒哀乐的劳动号子,“太湖茫茫水连天哟,摇起橹来扯起帆啰……这是摇橹捕鱼的渔夫在太湖的烟波中唱响的渔歌。”此外,还有仪式歌、节庆歌、风物歌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吴歌种类。唐建琴说,江南重礼数,仪式歌便是规矩的吟唱,“结婚的时候有哭嫁歌,庆贺新生有满月歌,就连我们建房上梁都有上梁歌,这也是代代相承的礼俗与祈愿。”无锡物阜民丰,风物歌便承担起传播知识与赞美的“职责”,“像惠山泥人、油酥、水蜜桃等无锡特产,都可以通过歌曲介绍”。
最负盛名也最为多姿多彩的当数情歌。“心思百转千回,全在歌里。”唐建琴笑着哼唱了几句,“阿哥阿妹的情愫,在歌中百转千回,有难为情的相思,也有热烈的表白,甚至还有旧时代反抗包办婚姻的坚定呐喊。”在唐建琴记忆里,从文雅的“素山歌”到大胆直白的“荤山歌”,她都学唱过,那些炽热与含蓄、豪放与温柔,深深打动着她。
在“新声”中走向新生
唐建琴的师父是一生传唱了一万多首吴歌的“吴歌王”钱阿福。在谈村吴歌传承馆的照片墙上,定格着她当年拜师学艺的珍贵瞬间——师徒目光相对,口传心授。时至今日她依然坚信,吴歌的魂在于活态传承:“写在纸上没温度,必须唱出来,眼神到位,情绪跟上,才是真正活起来的吴歌文化。”因此,只要有机会,唐建琴就会到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为孩子们授课。作为锡山区的吴歌传承学校,查桥实验小学吴歌传承传唱活动已持续多年,并整理出版了校本教材《吴歌声声》和《吴歌雅韵》,传承经典旋律的同时,也创作当代作品,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其中的乐趣。
(李昕昕/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