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赵小艳
整理:晚报记者 毛岑岑
初中时,她辍学半年后,被爱心人士劝回学校;如今,她在无锡从事困境儿童助学、慈善商品循环等公益事业,这样的改变源于多年前的一句鼓励:“好好读书,有什么困难和我们说。”今年23岁的赵小艳来自重庆彭水县,个子小小的她有着大大的能量。
辍学半年后重回学校
我今年23岁,老家在重庆彭水县的大山深处。提起彭水,很多人可能只想到风景,但对我们山里娃来说,那连绵的山峦更像是困住梦想的围墙。在无锡朝曦公益基金工作人员的走访下,我有了到外面看看的机会。
我们家有5个小孩,我是老二。虽然我排行第二,但因为我的大姐身体残疾,所以在我的内心,总是觉得我是家里最大的那个孩子,应该要照顾弟弟妹妹。“家里只有爸爸外出打工,收入也不高,是不是我放弃读书外出打工,就能为家里减轻一些负担?”当时念到初二的我正值“青春叛逆期”,突然冒出了放弃读书的想法。这个想法一旦生根,就再也拔不掉了。终于有一天,我作出了辍学的冲动决定。当时的我还没成年,思想并不成熟,只是觉得这是我能为这个家做的最“懂事”的决定。就这样,我离开了熟悉的校园,成了县里又一个辍学的“半大孩子”。
在辍学的半年时间里,闲来无事的我会和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一起走访彭水县的其他困难家庭,我发现原来比我困难的家庭还有很多。惊讶之余,我开始思考是否真的要放弃读书。看到残疾、疾病给一个个家庭带来的沉重打击,我内心的震撼无以复加。原来,我并不是最苦的那一个,原来还有那么多人,在更深的困境中挣扎着、期盼着。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辍学的决定。
得知我辍学后,基金会的哥哥姐姐们也十分着急,安慰我“好好读书,有什么困难和我们说,读书的费用一定不成问题”。他们持续的关心和那句沉甸甸的承诺,最终让我鼓起了勇气。半年后,我重新背起书包,回到了初中课堂。这一次,我无比珍惜。我不仅完成了初中学业,还坚持读完了高中。每一步,都离不开当年那句及时的鼓励和背后那份坚实的托举。
从“受助人”到“助人者”
高中毕业后,我在县城找到了一份酒店服务员的工作。第一份工作的月工资是3000元,虽不高,但我有了自食其力的能力。重庆的夜生活丰富多彩,酒店每天的营业时间也会持续到深夜。长期的熬夜加班和烟酒弥漫的环境让我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我开始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一份怎样的工作。“能不能像基金会的哥哥姐姐那样,成为帮助别人的人呢?”有了第一份工作经验,我在脑海里构想起自己理想中工作的模样。在我向基金会的姐姐们求助时,她们敞开怀抱,欢迎我来到无锡。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的公益之路,成为了基金会“乐慈善”商店的店长,也承担着基金会部分助学工作。
从重庆来到无锡,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乐慈善”公益商店项目中,从商品的接收、分类、消毒、定价、上架,到店面运营、志愿者管理、线上线下宣传,每一环节都要从头学起。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像一块海绵,拼命吸收着新知识。现在我已经学会了摄影、剪辑视频、商品上架等技能。说来也神奇,自从投入到这份热爱的事业中,我的身体也仿佛注入了新的活力。刚来无锡时,因为之前工作的透支,身高一米五的我瘦得只有70多斤。现在,我的体重慢慢回到了90斤左右,脸上也重新有了红润的光泽。我想,这是因为我的心找到了安放的地方,每一天都充满意义和干劲。
告诉孩子们要好好读书
如今,我的工作重心之一依然是助学,但这不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更用心、更有温度的连接。让我感触至深的是,回到家乡彭水县进行助学走访的时候。当我站在熟悉的土地上,看着那些曾经和我一样眼神里带着怯懦和渴望的孩子,时光仿佛倒流。有一次,我把好心人捐赠的一条柔软的围巾,轻轻戴在一个衣着单薄的小男孩的脖子上,他冻得通红的小脸仰望着我,眼睛亮晶晶的。我蹲下来,握着他冰凉的小手,就像当年基金会的姐姐握着我的手一样,对他说:“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要放弃,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童年那个倔强又迷茫的自己。这条围巾,传递的不仅是温暖,更是一份信念的接力。
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从辍学的悬崖边被拉回,在迷茫的打工路上找到方向,最终在无锡这片充满爱心的土地上扎根、成长,并将这份爱回馈给更多像曾经的我一样的孩子。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多年前那句朴实却充满力量的鼓励:“好好读书,有什么困难和我们说。”这句话点燃了我内心的火种,如今,我正努力将这火种传递给更多的人。
记者感言
看到赵小艳的时候,就会被她那双大大的眼睛所吸引。她大大的眼睛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探索和好奇,就像“希望工程”项目的“大眼睛女孩”一样。采访结束时,她很高兴地和记者分享:“现在我的家乡对读书的重视比以前强多了!”从“受助人”到“助人者”,她正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什么是“爱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