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访谈作家 苒小雨
苒小雨,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9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鲁迅文学院散文创作高研班学员。在《小说月报·原创版》《莽原》《雨花》《鸭绿江》《四川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选载。出版小说集《苏七月的七月》等书。获2020年度“莽原年度文学奖”,获第二届河南文学期刊奖中篇小说奖。
从西北丹霞地貌,到江南老街深巷,几经变换的生活地理坐标塑造了苒小雨的文学视野。她的文字始终在记忆与现实的土壤中汲取养分,在当代文坛书写着独特的人间烟火。
要以植物的方式去茁壮成长
初中毕业那年的夏天,15岁的苒小雨完成了人生第一部长篇小说,她的文学之路也就此启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将手稿寄往《莽原》杂志(这份杂志1925年时的主编是鲁迅先生)。“当时连投稿格式都不懂,信封上只写了个地址。”令她意外的是,退回的稿件里竟然附有编辑的亲笔信,信中的修改建议细致地分析了作品优缺点。这份反馈成为了苒小雨文学路上至关重要的光,点亮了她持续创作的信心,她暗下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发表属于自己的作品。
缘分真的很奇妙,多年以后,苒小雨再次与《莽原》杂志重逢。这一次,她的小说《苏七月的七月》不仅成功发表,还一举摘得刊物年度文学奖,另一篇刊于《莽原》的小说《设色宣纸》获得河南文学期刊奖。两部小说均是聚焦女性命运与人生选择的作品,《苏七月的七月》灵感源于约瑟夫·布罗茨基的诗句“文字写在风的墙上”以及苒小雨家中阳台对面小花园入口处那面盛开的凌霄花墙。
苒小雨将滋养自己迅速成长的原因归结于大量的阅读,“好的文学作品对一个作者的影响,就像阳光之于植物。”她借用作家余华的话阐明心迹,“植物需要阳光的照耀,并不是希望自己能成为阳光,而是始终要以植物的方式去茁壮成长。”
拥抱不受地理限制的创作体验
苒小雨的人生轨迹跨越了中国地理与文化版图上极具分量的三块土地:西北出生,中原成长,最终定居在江南无锡。从黄河之畔走到太湖之滨,三地的风物与文脉也深烙在她的创作肌理中,成为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西北是她的童年底色,黄河、老街、爬满院墙的藤本植物以及“深蓝色”的外婆,都让她记忆犹新。而厚重的中原文化底蕴则塑造了她眼中河南人“不善言辞,彬彬有礼”的群体印象。每片土地上发生的真实故事,典型的人物形象,都反复出现在她的作品中。
2012年初,苒小雨到无锡游玩,一下子被这里深深吸引。她当即决定在无锡住下,用心感受这座城市。“最初,我在无锡住了好几年,一个朋友都没有,但我一点都不觉得孤独。”每天读书、写作,傍晚漫无目的地驱车兜风,构成了她宁静而丰盈的日常。“这座城市的温润、包容,很快向我敞开了怀抱,它以文学的方式完全接纳了我。”
这种大跨度的地域迁徙,对苒小雨而言绝非简单的空间转换。“这些轨迹带来的不仅是素材的积累,更是认知维度的拓展。”她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对生命不同维度的不同诠释,而她欣然拥抱这种不受地理限制的创作体验,并在一篇名为《藤本植物》的散文中,完成了从江南水乡向西北故土的回溯。
扎根现实的写作关乎对人性的注解
苒小雨的创作始终聚焦在“当下的现实生活”,在她的创作过程中,生活中打动她的一些人和一些画面,朋友讲述的日常有趣的或者令人难忘的事情,都是她笔下鲜活的素材。
“我最喜欢逛老街,看人流,看路旁的店铺。”苒小雨说,这是她心中最接近于现实生活的场景,不经意间,就会把虚构的世界放在某条老街上。她说:“就是要捕捉那些平常日子里让你心头一暖或‘咯噔’一下的小事。写作扎根于当下的生活现场,是为了思考现实,同时反映现实。”在她看来,历史或许会在创作中失真,但文学可以呈现生活最真实的那部分,“那关乎记忆,也关乎对人性的注解”。
“宜居,也宜创作。”苒小雨盛赞无锡既是文脉绵延千年的诗意之城,更是经济翘楚。她在酝酿的下一部作品,不再是老街巷弄里的故事,而是将笔触指向“经济浪潮中的年轻人”,“他们的欢笑与光芒,正是时代最真实的切片。这也是我想专注挖掘的现实题材”。
(晚报记者 李昕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