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杯”在无锡掀起全民足球热潮,绿茵场上满是运动爱好者的矫健身影。然而,随着赛事的火爆,运动损伤风险也随之增加。据了解,足球作为运动损伤高发项目,业余爱好者的损伤率甚至高于专业运动员。为此,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原无锡市同仁康复医院)的康复治疗师们特别提醒,科学防护与及时处理,是让运动安全、持久的关键。
足球场上,多个部位易成为“受伤重灾区”。踝关节扭伤尤为常见,在急停变向、踩球失衡时,外侧韧带极易撕裂,进而引发“足球踝”,出现肿胀、触痛、活动受限等症状。膝关节也是损伤高发区,大力传球时支撑腿半月板易受压撕裂,膝关节过度扭转、过伸则可能导致前交叉韧带损伤;长期急转急停还会引发髌股关节劳损,造成膝盖前方髌骨软骨磨损,带来持续性疼痛。此外,热身不足、疲劳作战、动作过猛等情况容易导致肌肉拉伤与断裂,大腿后群肌、小腿腓肠肌都是高发部位。在激烈拼抢中,胫骨被踢撞可能造成骨膜炎或骨折;守门员扑救时手指韧带也易损伤。高空争顶时,颈椎过伸或头部撞击可能引发脑震荡,跌倒时头部或脊柱着地则可能导致脊柱或脊髓损伤。
若在场上突发损伤,康复治疗师推荐牢记POLICE原则。首先是Protection(保护),要用支具或绷带固定伤处,避免二次损伤;Optimal Loading(最优负荷)指下肢损伤如踝关节扭伤24小时后,可尝试轻微负重活动,以减少并发症、加速恢复;Ice(冰敷)需在急性期(48小时内),用冷喷或冰袋冷敷损伤处,收缩血管减轻肿胀;Compression(加压包扎)要用弹力绷带以“8字法”包扎踝部,保证压力均匀防止内出血;Elevation(抬高患肢)则是将伤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促进淋巴回流,减轻肿胀。同时,要特别注意避开误区,48小时内热敷、揉搓伤处会加重肿胀与内出血,带伤坚持比赛更可能加重损伤或演变为慢性损伤。
为了在享受足球乐趣的同时有效预防损伤,康复治疗师提供了绿茵场上的“五步防护盾”。赛前,要进行10—15分钟的动态热身,如高抬腿、关节环绕、肌肉动态拉伸等,重点激活踝、膝、髋关节,提升肌肉温度,降低拉伤风险;日常应强化臀部、大小腿及踝足的力量,增加关节稳定性;科学穿戴防滑钉鞋、护腿板、护膝或护踝等护具,为身体提供支撑保护;掌握正确的跌倒技巧,如低头、屈肘、团身、滚翻,避免手撑地导致腕骨折;运动后要充分拉伸,补充电解质水或运动饮料,重视赛后修复。
足球是热血的博弈,健康才是永恒的胜利。当运动中出现疼痛信号,应立即停止运动,这并非退缩,而是对身体的智慧保护。
(杨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