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惠山区堰桥街道的堰北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蔬菜基地里,6亩试验田弥漫着沁人心脾的瓜香。藤蔓间,圆滚滚的西瓜泛着油亮光泽,悬垂的甜瓜裹着细密网纹,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无锡分院(以下简称“无锡分院”)与堰桥街道联合引种的首批苏系瓜果新品种,正带着科技的清甜走向市民的果盘。
走进挂着“苏蜜518”标牌的大棚,农户正小心翼翼地采摘最后一批西瓜。“这个品种是无锡首次引种、4月初移栽的,现在已经收尾了。耐低温、易坐果,特别适合江浙沪大棚种植。”无锡分院智慧农业团队首席张文宇捧起一个圆球形西瓜,轻轻一掰,脆响过后,红色瓜瓤露出细密的糖心。作为高品质中果型早熟品种,“苏蜜518”单果重4—7公斤,中心糖度达12%—13%,咬下一口,清甜汁水瞬间在舌尖爆开。
相邻棚内更显热闹,绿皮褐纹的“苏甜碧玉”甜瓜缀满藤蔓,白皮细纹的“苏甜芸蜜”泛着柔光,暗黄绿色的“苏甜-23032”藏在叶间,鲜黄色的“苏甜-19029”像灯笼般坠在枝头。其中,新栽培的“苏甜-23032”也是首次引种,酸酸甜甜的酸奶口味非常独特。“这些品种糖度最低15%,最高能到18%。”张文宇说,这些甜瓜品种基因“自带甜味”,本身就赢在起跑线上。
瓜好,更要科学的种植方法。基地里,甜瓜藤蔓被细绳牵引着向上生长,一个个圆瓜悬在空中——这是吊蔓栽培技术的功劳。“相比传统爬地种植,吊蔓让每片叶子都能晒到太阳,病虫害少了,瓜形更圆,糖分分布也均匀。”张文宇给记者算了笔账,1亩大棚一年两茬,总产量预计最高可达8000斤。
棚内的“智慧大脑”更不简单。土壤里埋着温湿度传感器,空中架着空气监测设备,科研人员手持定制光谱仪来回走动,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氮含量、氮积累量等指标。“这款定制的甜瓜生长监测传感器是我们的秘密武器,就像给瓜藤做体检,直接看透它缺不缺营养,比测土壤更直接、精准。”张文宇解释说。
从播种前的栽培方案制定,到生长期的“监测—诊断—调控”闭环,智慧农业的脉络清晰可见。缺肥了,系统自动生成施肥处方;缺水了,滴灌设备精准补水。“我们在探索让果园做到单株管理,就像给作物开‘私人药方’。”张文宇说,这套模式将让“看天吃饭”变成“知天而作”。
据了解,试种的新品种均是省农科院西甜瓜创新团队选育的,不仅产量高,还更适配江浙沪气候,未来推广后,既能让种植户增收,也能让市民的果盘更丰富。(潘凡/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