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大明 文|
瓜果茄豆蜜桃美
夏日至,瓜果茄豆应时而至,陆续上市,成为菜篮子的上选,所以餐饮业界又称夏季为“瓜果季”。这时,瓜有冬瓜、黄瓜、丝瓜、节瓜、团瓜、苦瓜、番木瓜、南瓜;果有杨梅、醉李、水蜜桃、葡萄、枇杷、西瓜、甜瓜、香瓜;茄有紫茄、番茄;豆有豇豆、扁豆、四季豆、荷兰豆、毛豆等。
芒种节气一过,气温渐渐升高,随之而来的是食欲不振,身体困乏,老辈的无锡人把这一现象称之为“疰夏”。因此,夏天无锡人的餐桌上以清淡为主,把消暑降温放在第一位,讲究的就是一个清爽。各种家常素菜,蓑衣黄瓜、生煸四季豆、丝瓜毛豆、蜜汁番茄、番茄汤、蒸茄子、茄饼、酱爆茄子、冬瓜盅、西瓜盅等一一呈现在餐桌上。黄瓜、番茄、毛豆是无锡人夏日的最爱。无锡一般不做拍黄瓜,一款蓑衣黄瓜尽显精细刀工,清淡香脆,咸鲜入味,十分开胃。一道蜜番茄,去皮、切块、撒糖、冰镇,那有点儿沙沙感的爆口鲜洁,简直完美,馋嘴的老小连汤汁都喝得干干净净。丝瓜毛豆、盐水毛豆、雪菜毛豆、糟毛豆交替出现;咸菜豆瓣汤、冬瓜排骨汤、丝瓜蛋汤、番茄蛋汤也轮番上阵,以解暑气。
“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去暑赛仙方。”绿豆是夏季清暑佳品,具有降低血脂、保护心脏、防治冠心病的作用。无锡人喜欢在夏天煮绿豆百合汤消暑,据老无锡回忆,小时候喝绿豆百合汤,煮好之后放入井水中“激”至冰凉,食之别有一番风味。
马山杨梅、大浮醉李、黄土塘西瓜、阳山水蜜桃等地产果品也伴随着夏日的清风款款而来,其中阳山的水蜜桃近数十年来更成为无锡地方名品。
“冬花采卢橘,夏果摘杨梅。”无锡马山杨梅曾与江阴长江鲥鱼称为冰鲜,作为进贡朝廷的贡品。马山杨梅其味酸甜适中,食后解渴、生津、开胃,是夏季祛暑之良品。“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李白在《梁园吟》道出了杨梅的吃法需与盐相伴,无锡人吃杨梅亦是如此,吃之前必先用盐渍过(或盐水浸泡),主要起到杀菌减酸的作用。鲜杨梅因不易保存,现采现卖,以本地销售为主。杨梅除鲜食外,还可制酱、榨汁、酿酒、盐渍及做杨梅干蜜饯等。将杨梅浸入烧酒中,能历久不坏,凡遇因风寒引起的腹泻,食之可止,疗效甚验。杨梅也可入馔,每年马山杨梅上市之时,周边的度假村、农家乐就会如期推出“品杨梅酒,尝杨梅菜”的杨梅美食节活动。杨梅入馔,带着杨梅特有的微酸和独特的清香,让人回味无穷。
无锡大浮一带出产的杨梅亦是佳品,产量也不少,无锡老话“大浮杨梅,只吃不袋”说的就是大浮杨梅产量多,乡民好客之乡俗。
大浮水果有名的还有醉李,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大浮就已种植醉李了,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历史上为多朝贡品。每年六月大浮醉李开始进入成熟期,绿得透亮的果子挂满枝头,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宝石,因此也就有了“太湖绿宝石”的美誉。
大浮醉李表面光滑,色泽碧绿、外披白色果粉,果顶常有指甲刻状裂痕一条,民间传说为西施留下的指痕,人称“西施指痕”。大浮醉李风味独特、皮薄多汁、酸甜可口,独具蜜酒般香甜醉人的气味,故称“醉李”。大浮醉李营养丰富,具有清热解渴,活血解毒、利水消肿、美颜乌发的功效,但醉李虽好却不宜多食,多食于牙齿不利。
“夏日吃西瓜,药物不用抓。”无锡人的暑期是从一只西瓜开始的,早先当河浜边、大街上响起“煞喇喇里格甜来”的叫卖声,无锡人知道黄土塘的西瓜上市了。吃完西瓜,请把西瓜皮留下,西瓜皮洗净削皮切丝,或者晒干后切丝儿,清炒或者凉拌皆可。
每年六月中旬至八月下旬,无锡阳山水蜜桃陆续上市,近年来水蜜桃与油面筋、肉骨头并称无锡食品土特产中的“三绝”。无锡水蜜桃的特点是皮薄、味甜、汁多、香浓、纤维少、无虫、入口即融,白凤、湖景等品种更是桃中的珍品。桃子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作长寿吉庆的瑞物。水蜜桃还能做成一道名菜冰糖蜜桃。要说无锡菜甜,唯有这甜菜最称得上无锡菜该甜则甜的代表,此菜蜜桃略加冰糖,甜醇鲜洁,配以樱桃,红白相映,色彩艳丽,是寿筵菜单中少不了的一道甜食,作为无锡酒席唯一水果菜入选中国名菜谱。还有桃片烧肉片,蜜桃红烧肉等吃起来也是味美又爽口,但桃子不可多食,俗话说:“桃饱杏伤人”,多食容易伤肚。
无锡的夏天自带清新的果香,吃罢醉李吃杨梅,还有地产的青皮绿玉甜香瓜、白玉瓜、双虹葡萄等,酸酸甜甜是无锡夏天的味道。
头伏鱼虾二伏鸡
夏天人易疲劳,缺胃口,乏力,需要增加食欲,适当地补充热量与养分,所以就有了“头伏鱼虾,二伏鸡,三伏金银蹄”的食俗。
夏天吃鱼虾,首屈一指的当属“时里白”(也作“莳里白”),据《太湖备考》卷六记载:“吴人以芒种日谓之入霉,后十五日谓之入时,白鱼至时盛出,名曰‘时里白’。”《无锡金匮县志》上说:“白鱼出太湖,四时皆有……色莹白如银,触箸纷解,鲜美冠时。”虽说白鱼四时皆有,但“时里白”味道最鲜美。黄梅时节,太湖白鱼最盛,结群千百,衔尾相接。白鱼并非太湖的特产,江淮间也有,但正如叶梦得《避暑录话》中所说“太湖白鱼实冠天下也”,太湖白鱼身窄而长,鳞细肉白。
白鱼的做法有清蒸、红烧、香糟煎等多种做法,糟煎白鱼是无锡传统名菜,此菜经糟渍后,糟香透入,色泽微红,鱼肉白嫩,咸甜适口。清蒸白鱼也极为鲜美,稍用盐腌一会,加葱姜少许即可,清蒸十分钟左右便可上桌,入口肉质细嫩,肥美鲜洁。
此时野生的河虾只只虾籽饱满,虾脑充实,配上无锡的小箱豆腐,那就是一道有名的时令菜三虾煎豆腐。还有那清炒虾仁、汤大玉,清鲜适口,食之神清气爽。
“小暑黄鳝赛人参”。无锡水乡黄鳝多,大的有一二尺长,产于湖泊、河塘及水田中,每年农历四五月间大量上市,特别是小暑前后,黄鳝圆肥丰满,又鲜又补。无锡人吃黄鳝也大有讲究,当以野生的为好,讲究活杀现烧。
无锡传统名菜中以鳝鱼为原料,最具特色的要数梁溪脆鳝了。此菜曾是太湖游船上著名船菜,太平天国前就已经闻名锡邑,清末民初,无锡著名菜馆“大新楼”等将脆鳝作为筵席大菜。响油鳝糊则是另外一道无锡传统名菜,因鳝糊最后上桌时需将一勺滚油往鳝糊上浇一下,要听得到“滋啦作响”才算合格,此乃鳝糊的精彩之处,响油鳝糊也因此得名。一道响油鳝糊上桌耳畔传来响声,观之色泽鲜明,闻之香味浓郁,入口味道鲜美,真是眼、耳、鼻、舌、身、意的一场享受,岂不妙哉。
江阴还有一道传统名菜叫过桥鳝,据说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年久濒临失传。据《江阴市志》记载过桥鳝“相传源于乾隆年间江阴知县蔡澍家厨之手,以鳝为主料,经剞花刀,用调料腌制后,炸至卷曲结壳,再加汁酥焖。其色泽深红,酥烂醇厚,味趋甜,形似弓桥。”所幸上世纪八十年代,江阴名厨在此基础上复原了这道菜。
爽口无油腻的夏日佳肴还有酱油鸡、盐水虾、酿筋页、肉酿生麸、白笃蹄髈、黄豆脚圈等。就是一只简简单单的白笃蹄髈加上一小碟葱麻酱油,也是夏天最好的滋补美肴。
夏日糟货最开胃
“糟”是一种菜肴的制作方法,“货”是一种对食物的笼统称谓,连在一起主要是指用糟油制作的食品。糟油在江南古已有之,主要散落在城乡民间,虽名为“油”,实则是“卤”,多为各种食用香料在料酒中浸泡而成,太仓的糟油在上世纪初还参加了巴拿马博览会获得金奖。
糟货在江南地区颇为常见,没有糟货的夏天是不完整的,糟货牢牢占据着无锡人夏天餐桌上的一席之地。炎热的夏天,一盆美味的糟货,清清爽爽码在盘子里,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
无锡地区素有“端午糟高头”之说。“糟高头”即糟鹅。端午时节,适逢新鹅上市,此时烧鹅由糟卤浸泡口味最佳。还有糟毛豆,糟茭白,糟鸡爪,糟什件,特别有名的那就是糟钵头,把荤素四样糟在一起,能冷吃也能热吃,这是夏天最清爽、最可口的时令味道了。
糟钵头原是江浙菜中一道响当当的古董级名菜,相传始创于清嘉庆年间,由著名厨师徐三创制。清代《淞南乐府》曾有记载:“淞南好,风味旧曾谙,羊胛开尊朝戴九,豚蹄登席夜徐三,食品最江南。”后面还有注释:“羊肆向惟白煮,戴九(人名)创为小炒,近更以糟者为佳。徐三善煮梅霜猪脚,迩年肆中以钵贮糟,入以猪耳脑,舌及肝、肺、肠、胃等,曰‘糟钵头’,邑人咸称美味。”到清代光绪年间,老饭店和德兴馆等饭店烹制的糟钵头已经盛名沪上。近百年来,此菜几经改革,老饭店的厨师功不可没。现在,为适应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各家饭店都精选猪内脏,制作上更加精细。比如将香糟压榨成汁,加上好的黄酒和水调和成糟卤待用。内脏是分批投入锅内炖的,至内脏酥软后,加笋片、熟火腿、油豆腐等,再小火炖10分钟,兜头浇上一勺香糟卤,见滚即装入深腹广口大碗上桌。
旧时无锡食肆凡制糟货者都自制糟油,料酒中泡制的香料有多少和配比之不同,代表性的有茴香、八角、桂皮、山柰等,料酒有用地产惠泉也有用绍酒,大小饭店糟货每家都有秘法,中国饭店、四时新、江南菜馆、聚丰园、状元楼各有特色,原四时新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店新开时更名为醉月楼,该店厨师专门赴上海邵万生、王宝和等名店取经学习宁波风味、海派风味的技法。美食家陆文夫曾说过:“糟货之味比酒更醇厚,比酱更清淡,是一种阅尽沧桑后的淡泊,同时又自然地带有一种老于世故的深沉回味。”夏天飘散在无锡街头的糟香带着的更多是悠闲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