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岁的四川人严静以前都不清楚,20世纪70年代当过兵的父亲,身体为何一直欠佳。直到她找人为父亲撰写回忆录,才揭开了父亲严山亮保守了近半个世纪的秘密。
为严家制作回忆纪念书册的是一个AI创业团队。2023年,曾从事康养行业的张琤淙组建团队,开始探索用AI技术辅助老人整理往事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更喜欢回忆过往的岁月,追忆自己的长辈”。但传统的传记写作花费高、耗时长,抓住这一需求和痛点,张琤淙团队最终结合AI技术,制作出用于辅助传记写作的智能软件工具。
AI是怎么给人类写回忆录的
2024年7月的一天,在成都一家咖啡厅,严山亮和妻子、女儿、女婿,正在接受张琤淙创办的AI回忆录创业团队的采访。几个小时的访谈,严山亮军旅生涯中一段隐秘的历史徐徐展开。
1969年,老家四川的严山亮参军入伍,被分配到吉林四平的坦克三师。两年后,他被选中前往新疆执行秘密任务,连领导都不清楚任务的细节。
坐了很长时间的火车和汽车,穿越茫茫戈壁,严山亮终于到达新疆马兰基地,这是今天我们熟知的核试验基地。然而,严山亮与其他来自五湖四海的40名士兵,对即将迎来什么任务一无所知。让他们兴奋的第一件事,是得到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
“当周总理出现在我们面前,亲切地与我们握手,称我们为‘小鬼’,并鼓励我们完成这项艰巨而机密的任务时,我深刻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经历多年的风风雨雨,严山亮回忆起这个时刻,仍然记得与周总理握手时的温度和心跳。
在马兰一年多的时间里,严山亮一共经历了两次成功的核试验。核试验给严山亮的肝与胃留下伤病。半个世纪过去,马兰基地的往事已经解密,但严山亮一直把这件事情当作最高机密,尽管这在他的个人档案里并无记载。“当我更深入地了解父亲的过往,曾经的不解与埋怨逐渐消散。”严静回想起一家人互相扶持过日子,几度哽咽。
张琤淙团队对严山亮一家进行了两次采访,完整记录了严山亮的成长、军旅生涯、婚姻与家庭生活。采访之前,严家被告知采写的过程有AI技术的参与,提前沟通好采编内容的大致逻辑框架,且采访全程由真人提问和互动。AI技术和软件工具只是作为辅助,真实的陪伴与倾听不可缺少。
在一开始的软件测试阶段,传记主人公可直接与AI对话,但效果不好,“老人并不喜欢对着冷冰冰的屏幕自言自语,后台显示他们的使用频次慢慢降低了。倾听陪伴的过程是无法用AI来代替的”。于是,他们改进了方案,由AI辅助人类对中老年人进行采访,并辅助提问、写作、编辑、排版等环节。在采访过程中,系统的智能引导框架、多模态信息采集、实时智能分析、情感共鸣算法等功能,可以深度挖掘老人的往事细节,提高采访效率。
初稿很快写成,严静发现文中几处表达有“AI味”,商量之后对细节做了更符合逻辑的修改。她说,如果不是这次记录的机会,可能不会详细地了解父亲这段往事的细节,全家人对此次采写留下的珍贵记录和回忆感到满意。
养老院引入AI回忆录系统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一个大学生团队创建了“康乐忆享”项目,该校2021级经济学院本科生王文浩是项目创始人之一。在一次倾听爷爷奶奶的往事、为他们写传记的经历中,他发觉许多老人对此有需求,但缺少机会实现。2022年3月,他召集了15名同学组建“康乐忆享”团队,以倾听心声、温暖幸福生活为出发点,帮助老人整理记忆碎片,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为老志愿服务。
AI也是“康乐忆享”团队开展工作的重要辅助工具。王文浩介绍,AI主要是在将录音转写为文字,以及初步梳理文字内容的阶段发挥作用。他认为,AI整理出来的内容还较为“粗糙”,缺乏人的感情和思考,需要后续人工调整。此外,如果老人无法提供配图,团队可以依据老人的描述,用AI生成合适的图片。
团队中有来自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负责调试训练AI大模型工具,以更好地为撰写回忆录服务。目前他们用的是API接口,就是将外部公开的大模型接过来,团队正在研制专有的AI辅助写作工具。王文浩强调,在采集素材的阶段没有AI的参与,“人与人的陪伴过程不能用AI替代,让老人直接与AI聊天,非常不合适”。
2024年,张琤淙团队获得了技术发明专利。他们参加了第十一届清华大学“校长杯”创新挑战赛,从168个参赛项目中,以文创赛道第一名的成绩获得文创专项奖。同年,某部委主管的基金会联系到张琤淙,双方将合作找寻全国各个行业的代表人物,利用这项AI技术,形成多个传记专题,覆盖不同领域的老年群体,包括退伍军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医疗工作者、政府基层工作者、慈善工作者、文化艺术工作者、中小型民营企业家和特殊群体。
张琤淙介绍,该项目首创“叙事疗法+AI智能体采编”服务模式,目的是通过对老年人一系列的全面关怀和助老活动,记录和保存大量的家族历史和传统文化信息,为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同时帮助解决社会中日益增多的中老年群体“精神空巢”问题。
目前,张琤淙团队也与多家养老机构达成合作,通过机构联系起更多的目标客户。成都长青树养老院从2024年6月开始引入AI智能采编系统,院长弓承民介绍,养老院原本就为老人提供心理关怀服务,通过早晚查房观察老人情况,并向家属发日报沟通老人情况。在这一基础上,在子女知情同意后,生活管家可以借助系统,对有讲述意愿和能力的老人进行采访,费用上则每人多交1000多元,至今已为9名老人写出传记。
AI书写的商业探索
李铁是一名互联网创业者,他的公司从2022年开始寻找AI的商业化应用场景。经过团队一年半的开发试验,2024年6月,李铁公司上线了AI写书服务。
用AI辅助写回忆录,要防止它“胡编乱造”。李铁举例,在初期软件技术不成熟时,AI把一位老太太讲述的“同村有个人被枪毙”一事,写成了“老太太的丈夫被枪毙”。经过技术升级调试,软件在写作中尽量避免AI出现“幻觉”,同时需要后期人工审核把关内容的真实准确性。
社会对新事物有一定的适应过程,傅昌波认为,将AI技术使用在为老人写回忆录中,需要逐步进行行业规范。一是对信息采集的许可规范,“毕竟记录人家的家事,没准老人同意写了,子女觉得太可怕了,我们家的事全让外人知道了”;二是对隐私的保护,技术支持方应有义务、有能力妥善保管采集到的信息;三是信息的使用规范,不能未经许可发表传播他人的故事,更不能违规出版。
自2022年至今,李铁公司在AI应用领域中投入超过1.1亿元,陆续推出五六款AI应用,但李铁坦言,这些产品虽然有一定用处,但远远达不到用户持续使用和付费的标准。其中只有两款软件获得成功,AI回忆录的项目目前是公司的“头部项目”。
在前期开发调研中,李铁发现,为老人写回忆录是一个高度依赖本地化的模式,老年人对写回忆录的服务有许多疑问,比如价格、方式、质量等方面,采访者需要面对面交流才能获得信任。
2024年11月,他的项目对外招收学员,培训使用AI写书服务。李铁表示,经过培训,初中语文及格水平的人就可以操作AI回忆录的系统,为他人撰写传记,适合作为兼职工作。
60岁的马丽(化名)今年报名了AI回忆录的培训课程。AI与回忆录的结合,激发了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她帮助他人记录人生的想法,“这件事非常适合我,既丰富了退休生活,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还能获得收益”。她计划先给身边的亲戚朋友写回忆录,再通过口碑相传进行推广。
AI技术的辅助,缩短了传记写作的操作时间,提高效率。叶子曾给一名老人写传记,遗憾的是老人过世了,传记却还有一半未完成。接触了AI技术之后,从前期的采访准备到后期的写作编辑,时间成本上减少了一半。不过,叶子也表示,AI生成的回忆录并不能直接用,仍然需要后期人工的编辑润色校对。(中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