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持续的高温天气给蔬菜生产带来了“烤”验。昨天,记者走访多家蔬菜基地了解到,菜农们通过调整作业时间、种植耐热品种等方式,保障蔬菜供应。
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惠山区洛社镇尚田乐野农场,菜农周应海正把最后几筐蔬菜搬上小卡车。“我凌晨3点多就下地收菜了。天太热,中午大棚的温度能超过40℃,只能趁着早晚干活。”周应海告诉记者,他承包了10亩蔬菜大棚,现在地里有苋菜、空心菜、小青菜、小白菜、丝瓜、长豆等,每天采收两三百斤蔬菜,随后送往洛社农贸市场,下午四五点趁着温度下降再进大棚打理。
相较之下,万寿河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品种更为丰富。普通大棚里,空心菜田像一块绿油油的地毯,短茬、新苗、待收的20厘米长的壮株错落有致。连栋大棚里,黄瓜藤沿着吊绳向上攀爬。在刚收完一茬的藤蔓间,一指多粗、10厘米长的小黄瓜正在拔尖。“入夏以来,黄瓜已经收了三四茬,这拨小的再过几周就能采收了。那边的是南瓜藤,主要是掐南瓜苗的。”合作社相关负责人郜宇轩介绍说。
在大棚的角落,一种像观赏灌木类的作物格外惹眼:叶片正面是绿色的,背面则是紫红色的。“这叫紫背天葵,是近两年较新的蔬菜品种,可以凉拌食用。批发价每斤三四元,零售价每斤六七元,很受轻食、减脂人群的欢迎。”郜宇轩摘下一片叶子展示道,“它不是一次性收获的,种植后可持续生长,掐下嫩叶就能吃,而且比较耐高温。”目前,该基地在棚作物均为半个月前种植,多为适合夏季种植的品种,日产出量有七八吨。
为了应对高温,菜农们都调整成了“晨昏作息”:凌晨三四点进棚采收,9点左右收工;傍晚五六点再下地浇水、施肥。连栋大棚的自动化系统则成了好帮手:早上6点自动通风,9点拉上遮阳网,下午4点灌溉,“一个人能管理几十亩,省了不少人力。”郜宇轩说。
据了解,当前菜价处于低位运行,其中空心菜的零售价每斤2元多;小青菜、小白菜的零售价每斤两三元。地产蔬菜价格低于常年,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农产品市场网络通畅,调运便捷;二是贵州等高原山地蔬菜入锡销量加大,市场供应充足。(潘凡/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