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着越来越多人。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以认知行为治疗(CBT)为“密钥”,通过科学干预帮助来访者打破负性思维闭环,重获心灵自由。近日,记者走进市精神卫生中心,通过典型案例揭秘这场“思维重塑”的治愈之旅。
◆躯体化焦虑?
“正念觉察”打破恶性循环
“总感觉心跳快得像要爆炸,检查却一切正常”,王女士因心慌、手抖等症状陷入健康焦虑。
走进市精神卫生中心后,通过正念认知疗法的“内感性暴露”训练,她学会以不评判的心态觉察躯体不适,逐步打破“担忧—回避”循环。两周后,王女士意识到“心跳加速≠生命危险”,主动减少回避行为,症状显著缓解。
◆反复强迫洗手?
背后藏着童年未愈的伤
每天反复洗手的小陈成长于严厉家庭,被灌输“努力就该成功”的信念,高考失利与亲人离世让她以强迫行为宣泄“无能感”。
心理治疗师通过角色扮演带她重回童年,分析“信念僵化—情绪压抑—强迫行为”链条。“如果遇见当年的自己,你会说什么?”这一提问让她泪崩。通过认知重建,她理解“努力是过程而非保证”,三个月后洗手频率恢复正常。
◆价值感丧失抑郁?
“非情绪化沟通”重塑职业价值
程序员小李竞岗失败后转至行政岗,陷入抑郁。心理治疗师发现,其症结是“被动接受岗位调整导致价值感丧失”,于是引导他梳理技术优势,用“非情绪化沟通”反馈诉求,并通过模拟对话练习技巧。最终,小李成功调至技术支持岗,重建自信,抑郁情绪消散。
◆从“治症”到“治心”
CBT开启新范式
“CBT不是消除症状,而是建立思维‘纠错机制’。”心理治疗师表示,它能为情绪障碍患者及应激人群提供支持。医院加强团队建设,选派10余人参加国家级培训,举办8期实操课程及定期沙龙,以专业筑牢心理健康防线。
心理专家提醒,若您或身边亲友持续出现情绪低落、过度担忧、重复行为等症状超过两周,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早发现、早干预,是应对心理问题的关键。(杨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