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无锡

小洋楼里触摸烽火岁月

——寻访新四军六师留给无锡的红色基因

  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黄晟 摄)

  1941年11月28日凌晨,日军偷袭新四军六师十六旅驻地溧阳塘马村。十六旅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指挥部队阻击敌人。在浴血奋战中,新四军指战员1000多人突破日伪军封锁,安全转移。罗忠毅、廖海涛及270多名新四军指战员英勇牺牲。

  图为新四军第六师指战员在锡澄地区英勇杀敌。  (无锡市档案史志馆供图)

  开栏语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无锡作为苏南抗战的重要战场和根据地,目前存有多处抗战遗址与纪念设施。从今日起,本报推出“铭记烽火岁月——寻访无锡抗战足迹”系列报道,让我们一同拂去时光的尘埃,循着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抗战印痕,让英雄从历史深处走来。

  回望是为了更深刻地铭记,寻访是为了更坚定地前行。走进这些地方,能感受到历史不再只是课本上的章节,而是早已成为城市呼吸的一部分——这是抗战胜利80周年的纪念,也是写给未来的备忘录。

  从无锡市区出发,沿着通江大道、锡港路向东北方向行20公里,便可来到锡北镇寨门村,红色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村落深处,一幢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洋楼——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印证着那段可歌可泣的战斗岁月。

  1940年8月,谭震林率领江南抗日救国军(简称“新江抗”)东路指挥部到无锡,发展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无锡抗日游击根据地。皖南事变后,谭震林率领的新四军六师于1941年3月至8月间驻扎在寨门村的诸巷,并将六师师部放在诸水本教授的家宅中。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相关工作人员说:“诸水本是原浙大电机工程系主任、留美博士,该小楼位置得天独厚,三面环河一面环山,易守难攻、退路众多,所以把师部选在这里。”

  目前,这座西式小洋楼不仅保留了当年的外观、结构和风貌,还是新四军六师驻地中保护最完好的一处指挥部。走进小洋楼,馆内展厅分为“抗日烽火 燎原锡邑”“铁军六师 逞雄苏南”“继往开来 再创辉煌”三大板块陈列内容。橱窗内泛黄的书信、磨损的步枪、斑驳的地图,无声地勾勒出新四军将士们用热血书写的抗战史诗。

  当年,在谭震林的带领下,新江抗贯彻“扩军建政”的指示,组建军政委员会,将工作重点放在发展武装和创建根据地上,整合了江南东路地区受共产党影响的各路抗日武装,吸引了许多农民参加队伍,上海地下党组织还输送了大批工人、职员和学生入伍。在谭震林的领导下,东路军政委员会委员王承业在无锡地区同地方党组织一道,筹建抗日民主政权。那时,无锡县政府、锡北行署等抗日民主政府先后成立,废除了陈腐的保甲制,调动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抗日积极性,推进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1941年5月前后,新四军六师在江溪桥、陈家桥、江阴、太仓等地与日伪军作战,通过袭击、破袭等战术,重创日伪军。

  然而,新四军六师在苏南地区的存在和发展,遭到了日伪军的疯狂反扑。从1941年7月开始,谭震林号召全江南人民武装起来,顽强斗争,粉碎日伪的“清乡”运动。1941年7月19日,新四军第六师从张泾响墩上出发,突袭锡北水陆要冲东北塘严埭街日伪军据点,俘伪军20余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取得锡北地区反“清乡”斗争的重要胜利。

  在寨门村,不仅有烽火硝烟,还有永不褪色的军民情谊。1941年春,村民吴根和妻子得了重病,无钱医治,生命垂危。虽然当时军队里药品奇缺,困难重重,但是谭震林知道这事后,还是当即让军医前去治疗。在军医的精心照顾下,吴根和妻子恢复了健康。村民们知道后都说:“东洋人杀人,新四军救人,共产党是亲人。”

  1941年8月,六师师部及十八旅决定部队集中转移,渡江北撤,离开无锡地区。留下的这座百年老宅,如今白墙依旧,只是当年的烽火已化作安宁。现在,每年都有上万的参观者从各地赶来,从中寻觅革命精神印记、汲取前行的勇气和力量。纪念馆收藏的不只是文物,更是一种精神。六师将士用生命诠释的“忠贞报国、不屈不挠、军民同心、敢为人先”精神,永远是无锡的红色基因。

  (晚报记者 王佳/文 周洁/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