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病夏治理念的深入,三伏贴、三伏灸、三伏针等中医外治疗法成为市民追捧的“健康良方”。入伏以来,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冬病夏治”特色诊疗服务持续火热,接待贴敷患者近400人次。
7月28日,已是入伏后的第九天,记者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诊室内看到,有不少患者前来进行冬病夏治诊疗。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经典方式,基于‘春夏养阳’‘治未病’理论,利用夏季阳气旺盛、经络气血充盈的时机,通过辛温散寒的药物贴敷穴位,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病的目的。”针灸科副主任中医师李成介绍,三伏贴因操作简便、能避免内服药物对肝肾造成负担、患者接受度高,成为三伏天最受欢迎的疗法之一,但并不适宜所有人,需根据个人体质辨证施治。其适用人群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冬季易发作的慢性疾病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二是受寒后易发病的人群,如吃寒凉食物后胃胀胃痛、腹泻者,以及有长期痛经的女性、体虚易感冒的儿童、身体乏力的虚弱人群等。
李成特别提醒,三伏贴敷需严格遵守时间,成人若无过敏史,每次可贴1—1.5小时,儿童皮肤娇嫩,贴敷时间以20—40分钟为宜;贴敷前后3天需慎食海鲜、牛羊鹅肉等易引发过敏的食物;贴敷当天不宜剧烈运动、游泳,空调温度建议保持在27℃左右,6小时后可用温水冲洗贴敷部位,避免使用沐浴品。
“当前,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是冬病夏治的主要人群。”针灸科副主任医师谢寅成介绍,除了三伏贴,冬病夏治还有多种方式,例如内服中药、针刺(体针、耳针、腹针、眼针等)、艾灸(温针灸、灸盒灸、督灸等)、推拿、穴位注射、拔罐、刺络放血,以及食疗调理等,不同方式各有特色,中医师将根据患者体质为其制定最适宜的诊疗方案。
据悉,江大附院针灸科在南院和北院均开设门诊,接诊时间为周一至周五全天、周六上午。今年三伏天持续时间较短,只有30天,中伏和末伏仍是调理关键期,市民可根据自身情况错峰就诊。(黄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