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乐龄

从松花江到南极冰——

摄影人郑雪松:六十三岁的远征

  2024年12月9日,在普莱诺岛展开亚冬会宣传横幅。

  2024年12月5日,怀着对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的憧憬,63岁的哈尔滨市民、独立摄影人郑雪松往返行程五万多公里、携带重达20公斤的宣传品从哈尔滨出发奔赴南极。

  南极之旅,不仅让郑雪松领略了南极的壮美风光,更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坚持与勇气的重要性。

  瞒着家人去南极

  郑雪松在退休前是哈尔滨城市规划、园林设计方面的专业人士。酷爱摄影三十载的郑雪松曾专门学习过摄影技术,成为“独立摄影人”。他在光影间捕捉过许多城市一个个美好瞬间。去南极摄影是他近几年最美好的愿望。由于客观因素,这个愿望郑雪松一直没有实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郑雪松对去南极更有了紧迫感。

  去年四月,哈尔滨的春天还带着寒意,郑雪松做了一件大事——报名去南极。落笔签名时格外郑重,随之沉甸甸压在心底的,还有一个决定:他选择对家人隐瞒去南极的消息,这一瞒就是将近半年。

  “我怕家人担忧。”郑雪松深知家人的牵挂,尤其想到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他更不忍心让她悬心。于是,报名后他只含糊地告知家人“要出一趟远门”,绝口不提南极。这份刻意的模糊,源于他骨髓里的执着,“我不想让家人感知我去南极是一件‘消极’的事情,那样也会对我前往南极起到负面作用。”

  日子在小心翼翼地筹备中悄然滑过。眼看十二月的南极行程日渐临近,到了六至七月份,郑雪松开始了具体准备,家里的气氛也随之有了微妙的变化——家人能隐约感觉到,他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一边是家人或许会泛起的忧虑,一边是他骨子里“敢于挑战自己”的声音,他眼下能做的,只是尽量把坦白的事往后拖。

  十月,北方的秋意已浓,而南半球的夏天正张开怀抱,出发迫在眉睫。“我就不能再隐瞒了。”然而,坦白的时机,他依然精心计算。他选择在爱人十一月份动身去外地看孩子后才告知家人:“怕家人担心,会不让我去,那我就完成不了这件事情。”此时,出发在即,一切已无从阻拦。

  勇气与责任的具象

  尽管做了精心安排,可在真正背起行囊走向未知的前夜,郑雪松心中对家人的责任与牵挂,终究压过了最后一丝顾虑。这份直面家人担忧的勇气,恰是他对责任最坚定的注解——“临走时,我还是把去南极的事告诉了家人。”他特意选在即将启程之际:“因为马上要走了,就算家人想拦,也没时间了……所以直到启程前,我才把消息说出来。”他一边宽慰,一边承诺:“你们顶多担心二十多天。”作为“家里的男人”,他不能让自己的行踪变得“无影无踪”,这份担当,正是勇气的底色。

  这绝非一场不计后果的冒险。长达半年的准备期里,他的坚持从未松懈:从体能储备到装备调试,从路线推演到风险预判,日日打磨,步步扎实。“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困难,这半年里我都反复想过了。”他一遍遍权衡:我已经63岁了,我的身体能不能扛住?能否应对路途与南极的严酷?宣传哈尔滨亚冬会的任务能否胜任?甚至,他冷静地想过最坏的可能:“包括在那边若发生意外该如何处理,我都考虑过——南极没有医疗条件,身体一旦出状况,根本来不及救治。所以后续的事,我都做了安排,不会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消失。”

  这份对未知的勇闯,与对责任的坚守,在半年筹备与临行决断中交织,成了他踏上征程前最清晰的模样。

  南极的“静”与“思”

  三十一个小时的漫长飞行,辗转奔波后,当双脚终于踏上南极坚实的冻土,预想中的艰难仿佛被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消解了。“这一路虽难,但有股精神支撑着,倒也没觉得多艰涩。”支撑他的,是半生积蓄的渴望。

  而南极回馈他的,是远超想象的震撼。视觉的冲击率先袭来:“南极的壮观,实在令人震撼。一踏上南极半岛,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让我内心深受震撼。”人立在亘古冰原前,渺小感无比真切:“人类在南极面前,实在太渺小了!”

  而更深邃的是那浸透骨髓的寂静。“南极不适宜人类生存,亦无常住人口,这般寂静在其他大陆绝难体会,其深邃足以直抵灵魂。”这份剥离了所有尘世喧嚣的极致宁静,于他而言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在喧嚣尘世辗转日久,骤然沉入这般寂静,强烈的反差令人震撼。

  站在这片地球上最纯净的角落回望人生,许多执念悄然松动。“人在现实中所做的一切,到了南极与之相较,诸多事务皆显渺小,甚至不值一提……”这是郑雪松最深刻的体悟。他由此获得前所未有的释然:“抵达南极后,便觉诸多事务皆可释怀,无须再作计较。”这段旅程重塑了他的心境:“亲历南极之后,每个人的精神面貌、心态与思考方式都会有所不同。这是我最深的感触。”

  征途上的温暖与荣光

  在郑雪松为南极之行默默准备的过程中,他的小学同学王振良给予了鼎力支持。考虑到前往南极需途经多个国家,与外国友人的沟通至关重要,而此行的核心任务之一,便是在南极展示哈尔滨亚冬会的宣传横幅——对这场宣传的筹备,细致到了“武装到牙齿”的程度:就连横幅上的每一个字,都要保证英文翻译的精准无误,才能让外国友人准确理解亚冬会的盛况。为此,老友王振良托个人关系,及时联系到爱国华侨、美国加州圣华金三角洲学院终身教授王军为横幅上的宣传文字逐字逐句打磨出标准译文。7月23日,王军教授回应道:“能为哈尔滨亚冬会出份力,是我的荣幸,这本就是我该做的事情。”这份对细节的极致较真,更藏着对亚冬会宣传的郑重态度——哪怕只是一面要在冰原展开的横幅,也要以最严谨的姿态,传递出中国的声音。

  当被问及南极之行最耀眼的画面,郑雪松的声音瞬间被点燃:“那当然,这个画面非常让我兴奋振奋!”

  那是在普莱诺岛的风雪中,他展开了那面跟随自己辗转多国、珍藏一路的横幅。“在南极展开这面横幅的瞬间,是我整趟旅程里最振奋的时刻。”郑雪松的声音里透着难掩的激动,“我心里清楚,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征途——我带着它站在这里,代表的是身后的国家。”

  鲜红的横幅在无垠的纯白冰原上舒展开来,风雪掠过布料发出簌簌声响,却丝毫掩不住那抹亮色的夺目。同行的人们纷纷围拢过来,笑着与他一同握住横幅的边角合影,镜头里,冰原的苍茫与横幅的热烈相映,成了风雪中最鲜活的画面。“就是那一瞬间,壮观得让人眼眶发热。”他回想起来仍心绪起伏:“这辈子都忘不了那种感觉——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这面横幅背后藏着的分量,为了能在世界尽头,让这份心意被看见。”

  梦想与脚下的路

  回望圆梦之旅,郑雪松对怀抱梦想的年轻人,怀着长辈般的殷切期望。“我也年轻过,这条路我走过来了。”他语气温和却坚定:“我的想法是:无论哪个年纪,人总得有梦想!”他深知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这个梦想或许暂时难以实现,但不能没有——人这辈子揣着梦想,说不定哪天就会实现;若连梦想都没有,便永远只能是空想。”

  他尤其强调脚踏实地与担当:“我希望年轻人在当下,先把本职工作做好、做扎实,再去追逐梦想。”这份朴素的智慧,连着他对家庭与未来的期许:“让每个家庭都对自己抱有希望,让家族的根脉延续下去。”最后,他对着记者镜头,将这份沉淀了岁月与远行的嘱托,化作一句平实而有力的赠言:“先做好本职,再奔赴梦想;让家人安心,让责任落地。”

  郑雪松的南极之行及其所展现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的朋友与关注者。中国信合联盟东北执委会主席张国龙感触尤深,特意赋诗以表敬意:“南极冰原赤子心,九冬盛世五洲闻。情牵故土千山越,誉满寰球耀古今。”

  诗句凝练地道出了这位哈尔滨老人的初心:怀揣着对家乡的热忱,以赤子之态踏上南极冰原。在张国龙看来,郑雪松的南极梦从不是一场孤立的远行:它始于深藏的家国情怀,成于对责任的坚守与对梦想的执着,最终在冰原的寂静与风雪中那抹中国红的映照下,定格为一段难以磨灭的生命华章。而这份从征途里生长出的感悟,或许正是这场远行最动人的回响。(老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