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东南20公里的阿干镇,一束斑驳的镁光灯穿越50多年岁月尘埃,仍在“阿干照相馆”的窗棂间悄然闪烁。
今年44岁的魏伟轻触着父亲留下的大画幅相机,全神贯注地为慕名而来的客人拍照,这台已使用了50多年的海鸥牌木质大画幅相机曾框取过国营煤矿工人的黝黑笑颜,凝固过老“阿干人”的童年时光,记录过劳模双眸中的自豪……如今,它仍然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定格具有仪式感的瞬间。
童年时光一直和父亲在照相馆度过的魏伟回忆道:“父亲忙的时候每天要拍摄、冲洗上百张照片,我就在他身边打下手,有时候也会自己去拍和冲洗。我希望能和父亲一样,在这里记录人们的美好时光。”
幕布上的画面逐渐清晰,放映机旁的周雪松停止了调试,他缓缓坐下,目光被那部熟悉的老电影牢牢攫住。
周雪松的人生轨迹始终被光影牵引。今年62岁的他,自幼就对露天放映的红色电影产生浓厚兴趣。1981年入伍后,周雪松被分配到电影组,开始从事电影放映工作。退伍后,周雪松利用业余时间跑遍各地二手市场,至今已收藏各种规格的放映机7套、电影拷贝400多部。
从2003年开始,周雪松带着传统胶片电影辗转山西大同市多地,通过无偿放映红色题材电影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累计播放电影近200场,观影人数超过5000人次。(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