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开幕式、10场子活动、32个AI赋能人才场景、100家校友会、600个海内外校友企业项目……2025太湖人才发展大会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部署,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无锡持续打造“爱才、引才、留才”的强磁场,再次以实际行动回应“无比爱才 锡望您来”的承诺。
如果说数据展现的是硬实力,那么更动人的,是来自不同领域的声音,是来自企业、校友和教育一线的声音,讲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校企共建 助力人才“在地留用”
“我们很早的时候就和东南大学无锡校区、江南大学成立了集成电路研究生的联合实验室。”研微半导体创始人林兴表示,对任何企业来说,人才不是发展的附加项,而是起跑线。
林兴带领团队与本地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究生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实现了研发资源共享与人才共育。
“在实验室阶段参与企业级项目,毕业后直接转入企业工作,几乎无缝衔接。”林兴认为,这种方式不仅缓解了企业初期的人才压力,更让年轻人在项目中找到归属感,也更愿意把职业起点留在无锡。
近年来,无锡不断推动高等院校与重点企业深度合作,以联合实验室、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等方式搭建多元平台,让高校成为企业的人才蓄水池,让城市成为青年发展的“首选地”。
校友经济 推动人才“归心回流”
“一个有感情的城市,才能吸引愿意回来的校友;一个把校友当人才用的城市,才真正有未来。”武汉校促会会长刘萌表示,无锡虽然高校数量不算多,却率先跑出了一条“校友经济”的特色路径。
近年来,无锡持续推进校友平台建设,融合“校友情感”与“城市认同”,形成双重驱动,不仅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回流,也带动了一批高成长性项目、创新团队、关键技术和产业资源落地。校友经济,正在成为无锡招才引智的新通道,也是连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通过校友经济组织把分散在各地的校友网络变成城市的合伙人。”刘萌说,近年来通过校友资源对接,无锡已促成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的多个创新项目落地,形成从“感情牵引”到“项目落地”、从“人才归流”到“资本集聚”的全链条闭环。
“城市发展要靠制度吸引人,也要靠感情留住人。”刘萌说,无锡正在用这种“情感链接+产业承接”的方式,让更多人“愿意回来、留得下来、发展得起来”。
教育耕耘 唤起人才“反哺回响”
“高考激发了一代人上大学的梦想,也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亲历者,天一中学原校长沈茂德的发言饱含深情。
站在讲台上四十余年,担任24年高考考点主任,他见证了数万名学生走进考场、奔向远方,“我感受到的是人民的重托、教育的力量和责任的幸福”。
沈茂德动情地说:“年轻人向往的一定是人才高地。我想借此机会,对无锡海内外的优秀学者、对毕业证上写有我名字的天一学子说,尽可能地建设我们的家乡,让无锡更加美好。”
(陈怡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