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毕建林 整理:晚报记者 陶洁
清晨6点,当整座城市还在沉睡,在无锡马山深处的一处山坳里,毕建林已经早早起床。推开盛夏的窗户,眼前山峦如纱,太湖的水汽与山间的晨露交织出一片朦胧的青色。厨房里,夫妻俩开始动手准备当季的山野早餐,用自己种的青菜、隔夜捡拾的新鲜鸡蛋,做一碗热乎乎的汤面……
眼前的老毕戴着草帽,手里有刚收拾的绿化枝叶,活像一个“农夫”。而十年前,他还是名校毕业、在上海颇有名气的设计师,每日和图纸、方案打交道,日子忙碌而规整。直到有一天,他和妻子开车误入太湖湾深处,青山秀水和好空气让他们眼前一亮,“似乎听到了山的呼吸,就是它了!”
构筑民宿是对人生剧本的颠覆
2018年4月,我们的民宿正式开业。当时,无锡的民宿市场还没有起来,马山一带只有一些小规模的农家乐。从这处民宿诞生开始,这里的一砖一瓦就一直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一点点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有些朋友没事就来山里住上两天,他们很多都是城市的精英人群,趁着周末和节假日,喜欢在山里偶尔放空自己。
建筑设计改造的理念是依山势而建,不刻意雕琢,步道和沿山的台阶之上四季都有花卉,春天的月季、初夏的绣球和秋日的格桑花,所有花都是我和妻子一点点侍弄起来的。包括一些老树,连同浑然一体的开阔院子,造就了山居独特的“生长感”,这里没有商业气息,是一个远离尘嚣、自然延伸的生命体。
开业至今,民宿的生意一直都不错。我很享受每天清晨推开窗,看见雾气在山间流淌的从容。春天,我们会带着客人采茶制茶,客人觉得做茶很有趣也很简单;夏天办星空朗诵会和读书会,制作扎染等非遗;秋天组织打栗子,看桂花满坡,煮一锅桂花糖芋艿;冬季组织围炉煮茶,看雪花飘落满山。在山里,大家都在寻找和获得一种“非典型”放松。在我看来,做民宿和以前的上班生活真的完全不同。以前画设计图,追求的是精准,现在打理这片山,习惯了“不控制”。
民宿是做颜值也是做精细管理
作为一个前后耕耘了近10年的民宿人,我的民宿有幸成为江苏省首批行业规范化的民宿代表。这是因为我们打造“诗和远方”,打造“主人文化”,始终和客人更好地融合,成了不少客人撰写的旅行笔记中“明星同款静谧山野”“超出预期的隐秘民宿”。
如今,主理人商业正在各地陆续铺开,塑造了一系列旅行新地标。我打造的民宿展现一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浓度,是适合度假的产品,是微型景区,也是和客人沉浸式交流的文化社交平台,而背后是与时俱进的精细化管理。在服务的细节方面,星级酒店有一套成熟的服务标准,民宿则全凭“良心”,对于民宿与标准化之间的协同,是我一直在追求的进步方向。我自己经常邀请专业的酒店测评机构为民宿做盲选测评,随时抽查设施和卫生;从入住到退房,我们自己有严格的要求,正是这些看不见的努力,让我们收获了真正的认可和稳定的客流,逐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私域流量。
让艺术和山、茶园、建筑对话
从设计师到农夫,对于我和夫人来说,转变并非彻底割舍过去,而是把审美带进了山野。原来,我生活在大城市,发现在这里组织一次同学聚会或者行业聚会并不容易,但换成乌镇或者其他更远的地方,却容易了许多,这种“同城异地”的现象,让“聚起来”的社交价值不言而喻。民宿是“体现主人化”的最理想载体,希望每个来到山居的人,都能在相聚中找到一段属于自己的度假时光。
民宿也不只是吃饭、休息的地方,它相对辽阔的自然属性,也是一个链接山林、太湖以及建筑的人文艺术空间。在我们最受欢迎的一处山间屋宇,坡顶建筑的天花板故意留出一道缝隙,阳光斜斜地漏进来,照在茶席上,像一幅流动的画。山腰的空间被大树环抱,玻璃窗外是绵延的茶园,一抬头就能看见云从山脊滑过。
最近,我琢磨着联合艺术院校的年轻雕塑家,在山里开发摆放这些城市雕塑的空地,打造一个年轻艺术家的雕塑群。山居的空地可以成为这些规格在2米至3米的雕塑的天然仓库,也是流动的诗篇,让艺术和山、茶园、建筑对话。
记者感言
初见老毕,很难把他和网红民宿主理人联系在一起。他穿着沾泥的工装裤,指甲缝里还留着修剪花枝的痕迹,聊起茶和建筑却头头是道。他的故事,像极了这片山——起初荒芜,后来被人发现、雕琢,最终却回归了最自然的模样。从设计师到农夫,从城市到山野,老毕的转身并非逃离,而是一次更深的扎根。或许,真正的美从来不是刻意营造的,而是像茶树一样,在时间里慢慢长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