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监测预警体系再升级

防震减灾“智慧防线”更坚固

  昨天凌晨,江苏淮安市盱眙县发生3.3级地震,江苏淮安、南京等多地网友表示有震感,虽然本次地震未对无锡产生影响,但也敲响了防震减灾的警钟。从市住建局获悉,无锡市地震监测台站标准化改造历经一个多月的施工,已于近期圆满收官,此次改造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装上了“智慧大脑”,将显著提升全市地震观测质量。

  设备焕新添“慧眼” 织密灾害防御网

  “此次改造针对薄弱区域精准施策,通过设备迭代和布局优化的组合拳,逐步织密地震监测预警网。”无锡地震监测预报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此次改造对现有测震台站设备进行了标准化替代,将替换下来的设备重新调配利用,在原有站点基础上,新增渤公岛、宜兴住建2个测震台,新增江阴君山、台网中心2个强震台。

  这一系列调整让市属测震台从6个增至8个、强震动观测台从8个跃升至16个,地震监测台网系统新增了10双“敏锐耳目”。原本监测薄弱的区域被纳入24小时精准监测范围,一张更加严密的地震监测预警网正逐步织就,城市防震减灾的“智慧防线”将更加坚固。

  摆脱“老年病” 破解瓶颈关

  地震监测台站如同永不停歇的“地质听诊器”,用精密传感器持续捕捉着大地的“心跳”。地震监测的时效和精度主要取决于台站数据采集的能力和质量。然而,大多数监测台站扎根在山区,潮湿的环境加上设备十多年24小时不间断运转,数据采集故障、网络供电中断、监控设施掉线等问题不断,地震监测能力提升遭遇瓶颈。

  此次改造,为滨湖马山、锡山吼山、宜兴太华山等原有5个测震台站换上了测震标准化集成设备,设备稳定性与数据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踏入焕然一新的监测台站,标准化建设带来的蜕变跃然眼前:地面做了防潮绝缘处理,仪器加装了防护防尘罩,机柜加装防震加固装置,线路布线也变得规范有序,台站名称、设备标识、线缆走向等标牌一目了然,新增的灭火设备更添安全保障。

  从内到外的标准化升级,不仅让台站摆脱了“老年病”的困扰,更为精准捕捉地壳脉动筑牢了“防护甲”。

  仍需未雨绸缪 构建全链条防护

  每当周边区域发生地震,不少市民都会心生疑问:无锡是否发生过地震?究竟什么样的地震会对无锡产生影响?

  自1970年有台网记录以来,无锡及邻近地区总共发生地震419次,平均每年发生8次,以一二级小震为主,几乎不会被公众感知。据了解,无锡位于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南缘,历史上属于少震、弱震区,很少发生5级以上地震。据地震史料记载,无锡地区历史上发生过2次破坏性地震,分别为1524年3月29日苏州西太湖里5 级地震、1839年10月12日宜兴东太湖里5级地震,这两次地震均位于太湖内。

  虽然无锡及邻近地区鲜有5级以上地震,但受周边地震或远大震的影响较为明显,如1979年7月9日溧阳6级地震,宜兴部分地区遭受了重创;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海域6.2级地震,无锡地区普遍震感强烈;2021年12月22日常州天宁区4.2级地震、2024年4月3日台湾花莲海域7.3级地震,无锡地区普遍有感或局部有感。

  无锡地震的活动强度和频率相对较低,但无锡经济发达、人口稠密,防震减灾要未雨绸缪。专家提醒市民做好防震知识储备以及地震发生时的心理准备,做到临震不慌。“即使千日不震,不可一日无防。”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无锡将在标准化台站的基础上持续强化地震监测技术“软实力”提升,构建“监测—预警—处置”全链条防灾体系,为市民安居乐业筑牢地震安全屏障。

  (晚报记者 陈钰洁/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