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高档酒店放下身段,将精致佳肴搬至路边、社区,与市井烟火共舞。一个多月过去,这波源于“自救”的“外摆”热潮,发展态势如何?
连日来,记者探访发现:从一哄而上到理性分野,“外摆”这面镜子,正映照出无锡餐饮业在特殊时期的韧性、焦虑与战略抉择。
十字路口的抉择:做与不做,各有考量
夜色尚未笼罩湖滨商业街,沈府嘉筵门前就早已排起了长队。招牌的酱鸭、秘制卤味被整齐码放在临时餐台上,市民们翘首等待。在万科信成道、朗诗新郡等小区,太湖新城假日酒店、湖滨饭店等酒店更是将摊位摆到居民区门口。自七月以来,这股“外摆”热潮席卷无锡餐饮业,成为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
沈府嘉筵创始人沈国发坦言,这场外摆是“逼出来的生机”。六月份,门店销售额断崖式下滑50%,团队在焦灼中从短视频获得灵感,决定“走出去”。从最初的日营业额两三万元艰难起步,到七月份竟创下总营业额170万元的惊人业绩,远超外摆前的水平。“外摆让我们走出了困境,8000人的外卖群成了宝贵的流量池。”沈国发说。
然而,并非所有酒店都投身其中。距离沈府嘉筵仅2公里的泓历皇朝酒店门前依旧如常,不见外摆摊位。市场总监陈磊坦言,精致餐饮的定位让他们选择“向内求变”,“我们有超过20万会员的‘护城河’,非周末包厢上座率依然高达90%。外摆虽能短期引流,却可能冲击街边小店,更可能模糊品牌形象。” 与此同时,几家曾短暂试水的星级酒店已悄然收摊。一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直言:“盛夏高温下食品安全风险陡增,更担忧长久积累的高端形象在路边摊中折损,得不偿失。”
持续者的进击:沉淀私域与模式进化
在置煤浜小区门口,每天下午4点半,欣旺·迎宾楼的外摆准时进场。家常小炒、特色点心的香气吸引着下班归家的居民。欣旺集团旗下6家门店在各自周边1.5公里范围内深耕社区,如同布下了一张“毛细血管网”。
集团副总裁刘珍珠介绍,外摆并非一时冲动。7月初,他们察觉到包厢上座率出现明显下滑。“压力很大,必须想办法触达更广泛的客群。”社区外摆成为突破口。20多天的坚持带来了可观回报:不仅销售额得到补充,更重要的是新增了3万多精准的社区粉丝,有效拉动了门店人气回升,包厢上座率也随之改善。“这不仅是卖货,更是建立与社区居民的情感连接,让品牌在特殊时期保持温度。”刘珍珠强调。
对于沈府嘉筵和“欣旺”这样持续投入外摆的酒店而言,流量红利显而易见,但挑战也随之升级,倒逼运营模式的进化。
沈国发在享受170万元业绩的喜悦同时,已开始谋划更深层次的变革:“外摆菜品主打便捷、高性价比,必须与堂食体验形成差异化。”他计划调整餐厅内部菜单,缩减部分传统本邦菜比重,引入“95后”“00后”年轻人青睐的江西菜、川菜和农家菜,以吸引被外摆引流来的年轻客群真正走进店内消费。“欣旺”则通过多点位、社区化的外摆布局,探索着更稳定、更贴近目标客群的“社区店”模式雏形。
外摆已从单纯的“救急销售渠道”,逐渐演变为考验企业产品结构调整能力、供应链响应速度、线上线下流量转化的一场“持久战”和“进化实验”。
分野之后:未来路在何方?
一个多月的“外摆大考”,无锡酒店业的分野日益清晰:泓历皇朝酒店等代表高端精致的酒店,凭借深厚的会员基础和清晰的品牌战略选择“固守内功”,优化体验与效率;部分星级酒店在短暂试水后,选择“退场”;沈府嘉筵、“欣旺”等品牌则积极“进击”,收获了庞大的新流量入口以及倒逼内部改革(产品线调整、运营优化)的契机。
这场始于生存自救的街头实验,其意义早已超越短期销售额的增减。无锡市烹饪餐饮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指出,酒店外摆,是特殊时期餐饮企业贴近市场、寻求生存与发展空间的一种积极尝试和有效补充。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补充现金流,更在于倒逼企业重新审视运营效率、重构与消费者的连接方式,甚至成为品牌下沉或拓展新客群的“探路石”。该人士强调,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精细化”和“差异化”。
(晚报记者 陈婧怡/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