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无锡物联网大会发布十大科技进展

微观味觉感知等新技术引领“智联”新突破

  本报讯(晚报记者 陶洁) 在2025无锡物联网大会现场,一项突破性技术引发关注。清华大学研发的“微观分子级太赫兹无线味觉感知技术”首次实现对食物成分的无接触精准分析,咖啡的香气分子从此可以细细“解读”。这项可集成于智能设备的成果,标志着物联网感知技术从宏观物理量向分子级化学属性的跨越。这正是16日举行的2025无锡物联网大会发布的十大重磅科技进展之一。记者注意到,本次大会提出无锡是全国物联网的“首航之城”,将以“探路者”的担当引领产业变革。

  十大科技进展代表的前沿技术锚定“智联”核心,入选的科技进展聚焦两大方向:感知边界拓展与网络架构革新。复旦大学“无线人体感知技术”通过普通布料即可实时监测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为健康物联网提供新范式;北京邮电大学“通感算控一体化智能边缘网络”项目,则通过AI动态调度算力资源,将工业场景数据传输延迟压缩至毫秒级。中国电信基于该技术建设的无锡车联网先导区,已实现2000余辆自动驾驶车辆的高效协同。

  将实验室的微观突破,嵌入产业发展的宏大叙事,才能真正激活万物智联的澎湃动能。产业需求驱动技术落地,十大进展背后体现了明确的场景导向。浙江大学“工业物联网系统智能化平台”在无锡普洛菲斯电子“灯塔工厂”落地,通过实时优化产线能耗,推动其供应链上38家“绿色工厂”协同降碳;中国移动“卫星物联网”技术则应用于太湖水质监测网络,实现蓝藻暴发的分钟级预警。大会同期举办的梁溪科技城具身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对接会以“身智合一 机汇梁溪”为主题,充分结合无锡本地智能制造产业优势,精准对接感知、算法、制造、集成与应用全产业链,成为技术转化的加速器。帕西尼感知科技的高精度触觉传感器、智元机器人的人形机械臂等成果,在无锡智能制造场景中寻找落地切口。

  大会另一亮点在于构建多元交流体系,青年创新项目呈现集中迸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发的“低空物流无人机5G终端”,通过动态感知航道气象与障碍物,将物流无人机续航效率提升40%;中国矿业大学“煤矿皮带机健康监控系统”融合机器视觉与振动传感,故障识别准确率达98%。这些来自第十一届3S杯大赛的获奖项目,已与无锡梁溪科技城达成6项产业化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