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任清樾 整理:晚报记者 毛岑岑
一根细细的绳线,如何能系住命运的转折,编织出崭新的人生图景?任清樾,一位曾与童真相伴十余年的幼儿园老师,在遭遇一场意外车祸后,于漫长的康复时光里,她的指尖偶然触碰到了绳结的世界。从笨拙模仿到风格自成,她不仅完成了一场艰难的中年转行,更赋予了古老的编绳技艺现代灵魂,让非遗之美轻盈跃动于日常生活的衣襟之上。这是一次向内的自我救赎,也是一次向外的文化传承,指尖翻飞间,缠绕的是坚韧、热爱与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从幼教到手工艺人
误打误撞闯入“绳结世界”
我叫任清樾,一个普通的“80后”。曾经,我的世界充满了童声笑语,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在那片纯真的天地里耕耘了十余年。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像按下了生活的暂停键,让我的生活彻底改变了航向。养伤的日子漫长而孤寂,身体的困顿与内心的迷茫交织。为了给自己找点事做,我尝试着做些手工。起初是改造旧物,后来,我被一位编绳博主吸引,开始摸索编绳。
最初,指尖与绳线的触碰是笨拙而充满挫败感的。我像个小学生一样,在互联网上搜寻教程,一点点自学。记得第一次模仿一位博主,尝试编一个龙头形状的绳结,手指僵硬,拆了编,编了拆,反反复复。当最终那个还带着稚气的“龙头”在我手中诞生时,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把它拍下来,发到了朋友圈。没想到,一位朋友在底下留言:“这个编得好漂亮,能不能购买?”那一瞬间,我的心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击中——既是被人肯定的惊喜,更是发现自身价值被认可的微光。原来,我这些日子埋头苦干的“消遣”,竟然真的可以成为支撑生活的技艺!我下定决心,踏上了这条“漫漫编绳路”。
从幼教到手工艺人,这无疑是一次“中年转行”。十余年教育生涯积累的美感与耐心本是基石,但转行的艰辛仍远超想象。初期,一个看似简单的手链作品,我需要耗费整整一个礼拜的时间去琢磨、尝试、失败、重来。盈利微薄得可怜,常常不超过百余元。
这个年纪,身边常有同龄的朋友表达对现状的不满,想要转行却犹豫不决。很多人停留在“想”的阶段,被惰性、拖延、害怕学习新事物所困。而我深知,当初拿起那根绳线迈出第一步时,本身就是一场对自我舒适区的挑战。
庆幸的是,我没有放弃。在一年多的反复练习和积累经验后,我慢慢摸索到了编绳技法的规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编绳风格,如同抽丝剥茧般,慢慢清晰、成形。
从传统到现代
让古老非遗“活”在日常
在编绳的创作里,我越来越能感受到它作为一门非遗技艺的厚重底蕴。然而,时代的审美在变迁。我的顾客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常会告诉我:“传统的编绳样式很美,但感觉太隆重、太有年代感了,不太好搭配我们的日常穿衣。”这直率的反馈,让我开始思考:如何让这门古老的手艺真正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于是,“将非遗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成了我创作的核心追求。我开始有意识地打破思维定式。大家传统认知里的编绳,可能只是手链、项链绳等这类小饰品。但当他们看到我用绳线精心编出栩栩如生的生肖摆件、蕴含美好寓意的挂饰,甚至是具有装饰功能的艺术摆件时,总会发出惊叹:“哇!绳子还能编出这些东西?太神奇了!”阿姨们的热情认可让我倍受鼓舞。
一件作品被我赋予了多种生命形态。比如,一只精心编就的凤凰,可以别在胸前成为典雅的胸针,可以点缀在项链绳上增添灵动,可以插在发髻间化作独特的发簪,也可以悬挂在包包上成为别致的包挂……只要想象力够丰富,手艺能实现,它的用途就能无限延展。这种灵活性和实用性,大大拓宽了传统编绳的应用场景。
从网络到社区
文化传承与个人发展共赢
我的客人们,绝大多数是循着互联网的踪迹而来。还记得我的第一位正式客人,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母亲。她找到我,希望能为即将迎来成人礼的女儿定制一份独一无二的礼物。那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我既感动又倍感责任重大。我精心构思,决定制作一款仿点翠风格的项链。从设计图稿到选材配色,整整耗费了我一个多礼拜的心血。当这件作品完成交付,收获到客人的好评时,我的心中成就感满满。
我不愿追逐短暂流行的大众化风格。我相信只有源自内心的热爱、带有个人独特印记的风格,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这份风格的源泉,深深根植于我儿时的记忆——小时候在四川外婆家度过,那里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那些神秘而瑰丽的图腾,早已成为我审美基因的一部分,自然地流淌在我的作品中。
在材质的选择上,我也有着近乎固执的坚持。我坚持选用质感温润细腻、色泽饱满并具有防水特性的上乘蜡绳。这并非为了抬高身价,而是源于一种理念:我不想做廉价的、一次性的快消品。我希望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经得起时间摩挲、值得珍藏的精品,是承载着心意与技艺的“慢工细活”。绳线的品质,是作品生命力的基础。
我天性偏静,原本并不热衷于对外展示和宣传自己,这在创业起步期无疑是个明显的局限。幸运的是,我所生活的民丰社区向我伸出了援手。社区工作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我的情况后,主动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平台。无论是面向青少年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还是结合二十四节气的社区庆典,他们总会留给我一方展示的天地。
在这些活动中,我的作品得到了展示,编绳这项非遗技艺被更多居民,尤其是孩子们所看见、了解和喜爱。这不仅仅为我带来了潜在的客源,还让我真切地参与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中,让古老的手艺在社区生根发芽。这无疑是一件文化传承与个人发展共赢的美事。
记者感言
任清樾的故事,就像她手中的绳结:一根主线是意外带来的生命转折,缠绕其间的是坚韧不拔的学习、对传统创新的思考、对品质的坚守,以及社区温暖的托举。最终,这看似脆弱的绳线,竟为她编织出一片兼具生计、自由与精神满足的新天地。她的经历告诉我们:生命的转向有时猝不及防,但只要怀揣热爱、勇气并持续不断地行动,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锚点,在时代的浪潮中,系住希望,编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