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其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俗称“四不像”。19世纪末,永定河水泛滥冲垮南海子皇家猎苑围墙,逃散的麋鹿不幸成了饥民盘中餐;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南海子幸存的麋鹿被劫杀一空。至此,麋鹿宣告本土灭绝。
万幸的是,1898年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将巴黎、柏林等地动物园里仅存的18只麋鹿买下,放养于伦敦以北的乌邦寺庄园。在那片适宜的湿地,麋鹿族群终获喘息。
“接麋鹿回家”始终是萦绕在中国人心头的夙愿。自1985年8月起,中国分三批从英国引进77只麋鹿,重返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苏大丰,“呦呦鹿鸣”在华夏再次响起。
麋鹿归来,科研人员随即踏上科学护航之路——先后攻克相关疾病防控、饲养管理、遗传瓶颈三大难题;建成麋鹿遗传基因库,系统性保存血液、组织等多种生物样本,并通过跨保护区种群交换有效降低近亲繁殖风险。在此基础上,还实施了“种群复壮—迁地建群—野化放归”的“三步走”保护模式。
四十个春秋轮转,中国麋鹿保护交出亮眼答卷:从河北滦河畔到湖北石首自然保护区,从江西鄱阳湖湿地到江苏大丰滩涂……1.4万多只麋鹿分处26个省区市的95处保护地,全面覆盖其历史分布区。2024年11月,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挂牌,统筹推进全国麋鹿等鹿类动物种群科学保护管理。(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