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周振中 整理:见习记者 朱冰冰/文、摄
惠山山顶,几乎每天早晨都会出现一位清瘦矍铄的老人。他叫周振中,今年92岁。三十多年间,他风雨无阻攀登惠山,常登惠山的爬友都与他相识。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却有着不寻常的人生经历。从抗美援朝的战场,到西北戈壁的卫星发射基地,他亲历了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多个重大历史事件。
土生土长的无锡人,投身祖国国防建设
我叫周振中,是1933年生人,今年92岁,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我出生的地方在如今的鼋头渚景区樱花谷,过去被叫作“犊山村”。我的童年与少年时代正逢抗日战争时期,我曾目睹日军侵华时期对无锡人民犯下的惨无人道的暴行。
后来,在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作为乡青年代表,我于1950年光荣参军。1952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我随部队从上海北上。同年9月3日,我们部队跨过鸭绿江抵达朝鲜。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我随部队驻守辽东半岛,之后又先后在黑龙江哈尔滨、辽宁大连等地执行任务。1956年,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年,我23岁。1959年,我离开祖国东北部,来到祖国西北部,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设“东风试验靶场”,也就是如今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那时候的日子异常艰苦,在海拔1000多米的戈壁里,除了一望无际的沙漠,几乎什么都没有。
到了上世纪60年代,我再次投身大三线建设,足迹几乎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直到1976年以副团级干部身份退役,回到无锡,直至60岁退休。
爬山早已成为我生命里的一部分
我这一生经历了很多事,种过地、做过工人、当过兵,活到一定年纪,就会明白:少吃一口,多走一步,健康才能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
1993年,我60岁,正式退休,从此天天爬惠山。三十多年来,几乎一天没断过,可以说是风雨无阻。以前老伴陪我一起爬,但这几年她体力跟不上了,就改在山脚下的凉亭里等我。今年她已经88岁了,我们依旧每天早上一起乘公交车到惠山,我爬山,她休息,下山后再一起乘公交车回家。
爬山这么多年,我认识了很多爬友,对惠山的每一条路都了如指掌。有时,我不走已经修好的登山台阶,专门走些崎岖的小路,锻炼平衡能力,也让脑子更清醒。夏天,我会早点出发,挑树荫比较多的路上山下山,大概在上午九十点钟登顶;冬天天气冷,就会晚些出门。以前,我能从惠山脚下爬到头茅峰,沿着山脊一直走到二茅峰、三茅峰,现在年纪大了,一般就只爬到头茅峰,在平台上歇歇脚、聊聊天,再慢慢下山。
我一直觉得,人是自然的产物,身体就该出出汗、多透气,不能总闷在屋里。现在有不少老年人虽然寿命不短,但是靠医疗手段和药物维持十年、二十年时光,躺在家里靠人照顾,忌口也很多——这不是我想要的日子。我常和老伴说,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营养要够,心态要好,心宽体胖,身体才会健康。正因如此,虽然我今年已经虚岁93岁了,但身上不痛不痒,能吃能喝,除了听力有些下降外,健康基本没什么大问题。
爬惠山已经成为我生命里的一种习惯。雨天上山,赏“萧萧沙中雨”,冬天爬山,看“雨雪纷纷”。我不知道余生还有几年,也不知道还能再爬几次惠山。一旦停下,或许就再也上不去了。
只要我还走得动,每天定会登顶惠山。
记者感言
周老不仅是一位登山老人,更像是一本“真人图书”,文献里记载的一个个历史事件片段,都在他讲述的人生故事里,奇迹般地串联成线。他用半生奔波的“苦”酿造了生活里的“甜”,用爬山练就了健康的身体,对抗着岁月的流逝。周老让我看到,人生中的每一天,都可以攀登“头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