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无锡

科技赋能锡山生态养殖

鲥鱼住进“三恒豪宅”长得欢

  本报讯 近日,位于锡山区厚桥街道的渔满塘养殖基地,6个直径4米多的白色陆基养殖巨桶,正上演着水产养殖界的一个“奇迹”:2个月前投下的6000尾鲥鱼,不仅没一尾死亡,还集体“长个儿”7厘米,远超传统鱼塘。鲥鱼养殖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为何这群鲥鱼能成长得如此健康?这一切都得益于它们的“三恒”高科技住宅:桶内每小时完成一次的水循环让水体保持“无菌状态”,真正做到了零污染、零排污,关键还有恒温恒氧、智能杀菌等技术24小时守护。

  在养殖系统的控制屏上,跳动的曲线记录着鲥鱼的生存环境:溶氧量6.8mg/L、pH值7.5、水温20℃……“这些数字就是鲥鱼的‘生命体征’。”养殖基地负责人徐俊磊解释,与传统养殖不同,这套养殖系统通过恒温、恒氧和水质净化等措施,从根源上消除了隐患。循环水经过杀菌处理后反复利用,每天仅需补充1‰的新水,真正做到了零排污。收集的鱼类粪便和残余饲料经专门设备处理后,还能成为周边农田的有机肥,形成“养殖—种植”的生态闭环。

  人为驯化让这些“娇贵”的鱼儿更添灵性。轻敲桶壁,原本分散的鱼群立刻向声音来源处聚集,这是日复一日训练的成果。“就像训练宠物犬听到铃铛声进食一样,我们让鲥鱼对人的活动产生条件反射。”徐俊磊边说边撒下饲料,银色鱼群瞬间沸腾,饲料入水一秒内便被争食一空。“传统养殖中鲥鱼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震动、声、光都可能引发应激死亡。适宜的环境加上驯化不仅能降低鲥鱼的天然应激性,更让喂食效率大幅提升,现在只需安排一个工人每天撒两到三次料,每次不超过半个小时就能完成投喂工作。”

  科技赋能则让养殖效益显著提高。传统鱼塘每亩最多养殖1000尾鲥鱼,而这里一个养殖桶就能容纳1000尾(最多可养殖2000条),一个桶的产量等同于一亩鱼塘的产量。徐俊磊给记者算了笔账:自动化系统将用工成本压缩至传统模式的1/10,还可以在有限的设施农用地上使产量扩大10倍。

  “鲥鱼对水质要求苛刻,能在这里健康生长,本身就是生态养殖的最好证明。”锡山区农业农村局相关技术人员表示,这种陆基循环水模式破解了传统水产养殖“占地多、污染大、产量低”的难题,为长三角地区高密度、生态化养殖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目前,基地正计划扩大养殖规模,让更多优质水产品端上百姓餐桌。(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