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探访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纪念馆:

精神永续传承红色薪火

  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纪念馆。(张嘉硕 摄)

  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纪念馆位于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88年前,一批无锡爱国青年在陆区桥小学集中后由此出发,踏上抗日救亡的征程。在西撤途中,党支部将队伍组成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以下简称“锡流”)。如今,这里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党员群众前来学习参观,在历史的回响中感悟初心,汲取奋进力量。

  走进纪念馆,锈蚀斑驳的武器、饱经风霜的号角与水壶,静静地诉说着烽火岁月的艰辛;珍贵的老照片上,青年们的面庞定格着微笑与坚定,仿佛在与前来瞻仰的后人无声对望。馆内的锡流成员事迹墙与行程示意图,以清晰的脉络还原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程,一条蜿蜒的红线跨越千里,标注着百余名青年用双脚踏出的救亡之路。

  1937年,无锡沦陷前夕,为保存革命力量,中共地下党组织决定组织爱国青年撤离,向宜溧山区转移开展抗日游击斗争。1937年11月,80余名爱国青年从阳山境内的陆区桥小学出发,踏上西行征程。

  据介绍,他们之中,最小的仅14岁,还是稚气未脱的少年;最大的36岁,已是家庭的顶梁柱;还有18对夫妻、姐妹、兄弟携手同行。其中,不乏放弃优渥生活的“富二代”与享誉地方的学者,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条路:背井离乡寻找救国救民之路。

  到达溧阳周城后,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正式成立。行进途中又吸纳了溧阳、上海、苏州等地的救亡青年,队伍壮大至百余人。他们凭着对党的坚定信念,一边进行抗日宣传,一边寻找党的组织关系,途经苏、皖、赣、鄂四省,辗转千余里,历时一个多月,最终抵达南昌新四军办事处和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全部投身革命队伍。

  这段仅持续一个多月的历程,其参加人数之多,影响之广,发挥作用之大,在无锡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独特印记。在后续的长期斗争中,锡流成员中有近20人英勇献身,6人成长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省部级领导干部,30多人成为厅局级干部,还有大批人才在各行业发光发热,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如今,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纪念馆是阳山镇的党建指导站,全镇2000余名党员全部在这里完成主题学习,党员入党宣誓、集中培训等也都在这里展开。“重走‘锡流’路,弘扬革命传统”已成为延续多年的传统,学校师生们徒步参观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纪念馆,用脚步感受信仰的力量。时光荏苒,锡流的故事从未褪色。那些曾经鲜活、为理想奋斗过的生命虽已远去,却依然能通过纪念馆里的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展品、一段段文字,将爱国情怀与革命精神传递给一代又一代人。(晚报记者 陈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