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经徐特立介绍入伍的无锡籍女战士

她,参与创建了新四军卫生工作

  1942年崔义田薛和结婚照片。(资料图片)

  1938年,薛和为学员演示如何打预防针。(资料图片)

  1945年3月,薛和(图中)与妹妹薛平(图右)、弟弟薛俊生(图左)三人合影。(资料图片)

  她是新四军中最早的一批女战士之一、新四军卫生工作创建者之一。她叫薛和,江阴青阳人。2020年,她的家乡人才找到她的后人追忆往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她的女儿,并带着崇敬之情整理她的照片及事迹。

  经徐特立介绍参军入伍

  1919年5月,薛和出生于江阴青阳镇。薛氏是当地大姓,重视后代教育,对女子也不例外。年少聪慧的薛和在小学、初中都有过跳级,但初中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后,她不得不选择报考学费、伙食和住宿费全免的护士学校。当时,她15岁,全班年龄最小。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薛和的堂兄薛克凡、堂嫂瞿淑奔赴延安抗日,途经南京时鼓励她毕业后参加八路军。1937年年末,薛克凡、瞿淑再次动员即将毕业的薛和去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参加八路军。在那里,薛和与同学们遇到了办事处主任徐特立,由他介绍加入了刚刚在南昌组建的新四军,薛和成为第一批女战士之一。

  参与组建新四军医院

  薛和参加新四军的当月,新四军军医处和门诊部即告成立,她是当时最早的护士之一。之后,新四军在安徽泾县小河口成立军部后方医院,她参与建院工作,担任手术室麻醉师,兼职军部军医处医务培训班教学,后又负责三期医务培训班组织工作。薛和工作成绩优异、成长进步显著,受到叶挺军长的赞许。这一时期,叶挺军长拍摄了许多新四军的照片,其中不少照片有薛和的身影。

  小河口后方医院是新四军第一所综合性医院,由沈阳盛京医科大学毕业的崔义田担任院长。在那个条件格外艰苦的年代,崔义田带领全院人就地取材,按照科学正规化的标准,将旧祠堂改造为医院,门诊部、化验室、手术室、病房、病人浴室等一应俱全,新四军伤员救治率明显提高。前来参观的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称赞:这是中国战区最好的军医院。1939年3月,周恩来副主席来新四军传达中央及毛主席的指示,到医院慰问时对医院工作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1939年8月,薛和与20多名医护人员跟随院长崔义田加入陈毅、粟裕领导的新四军部队。她在党的教育下、战争的考验下成为一名党员,担任新四军一支队军医处医政科科长,一边负责组织医疗培训班教学工作,一边仍是崔义田手术室的麻醉师。

  1940年,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打响著名的“黄桥战役”,崔义田、薛和组织抢救和直接手术救治伤员共计800余人。据薛和女儿崔亚莉介绍,母亲自1938年2月参加新四军后,一直在父亲崔义田的领导下工作,在血与火的共同战斗中建立了感情。1942年,他们经组织批准结婚。

  1940年11月,华中八路军新四军总指挥部成立,薛和担任军医处医政科科长。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重建并成立卫生部,薛和担任卫生部医政科科长。其间,在军首长和卫生部领导的指导下,她组织起草了新四军卫生工作条例,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较为科学和完整的战时卫生工作法规,对新四军及以后华东野战军的卫生工作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薛和还负责建立新四军军医学校医务、药物等培训工作,培训出一批符合战斗需要的医护人员,为救治伤员、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卓越贡献。

  被称为“薛和妈妈”

  1949年后,薛和在上海市卫生局工作,1950年进入上海医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党委委员、检验科主任,是医院首位医学院毕业且有革命战斗经历的科主任。1965年10月起,她在中华医学会工作,担任学术会务部主任,1983年12月离休。2013年8月4日,薛和因病于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4岁。

  中华医学会在薛和的讣告中还披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薛和同志除了完成分内的工作,还协助丈夫崔义田同志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尽全力保障军首长、军政干部及其家属子女的生活和健康,被大家视为亲人。陈毅军长和许多部队首长、战友的子女们都亲切地称其为“薛和妈妈”。

  值得一提的是,薛和先后动员三弟薛俊生、二妹薛平参加革命。在“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最低潮时,三弟薛俊生于1941年9月参加新四军,1943年入党,1945年牺牲,年仅21岁。二妹薛平1945年于重庆财务学校毕业后也参加了新四军,1946年入党,成为部队及地方上不可多得的经济、金融专业干部。

  (晚报记者 何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