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无锡

4公里赏梅环线勾勒东方美学园林新貌

梅园北园“升级”有料

  (景区供图)

  近日,不少无锡人的朋友圈被一片包裹在暖黄灯光里的梯田草坪“刷屏”:4000平方米的草坪顺着斜坡铺开,人们或躺或坐,伴着湖面倒影与“圆月”装置闲话家常……这处名为“45°慢谷”的新空间,正是梅园北园整体提升计划的“预热惊喜”。随着后续天桥改造、梅花大道打造与4公里赏梅环线贯通,百年梅园将以“慢休闲+全景观”的新姿态,重新定义无锡人的赏梅与游园体验。

  “刷屏主角”

  闲置斜坡成“躺平圣地”

  3日傍晚6点,梅园北园的“45°慢谷”已聚满了人。沿着木质步道走进这片梯田草坪,最先传来的是孩童踩着草甸追逐的笑声,几位年轻人铺着野餐垫分享零食,头发花白的老人靠在草坪边缘的石凳上,望着远处的梅花坡出神。“以前来梅园,要么沿着步道赏梅,要么在亭子里歇脚,从没试过这样‘接地气’地躺着看风景。”家住河埒口的市民李女士笑着说,“吹着湖风,看对面小岛上的树和天上的‘月亮’,感觉一天的疲惫都散了。”

  据了解,这片让人流连的休闲空间,此前竟是一处“被遗忘的斜坡”。“这里原本坡度较陡,只有简单的植被覆盖,游客大多匆匆路过,缺乏停留互动的理由。”梅园景区相关负责人(以下简称“景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改造特意保留了原有地势,用分层设计打造梯田草坪,每级高度一致,既保证安全,又能让不同位置的游客都有“观景位”。“取名‘45°慢谷’,就是想传递‘慢下来’的理念,不用赶行程,不用挤打卡点,在这里晒晒太阳、看看湖景,就是最舒服的游园方式。”景区负责人介绍。

  “昨晚我和朋友在这里拍了好多照片,圆月和孤树同框,特别有诗意。”年轻游客小吴翻着手机相册,语气里满是惊喜。

  未来,这里还将成为“小型活动根据地”。“依托阶梯式草坪和临水地形,我们计划举办千人大合唱、露天电影、梅花主题市集等活动,打造梅园的‘鸣沙山’式休闲场景。”景区负责人透露,目前慢谷已预留了音响接口和灯光线路,“等到梅花盛开时,游客坐在草坪上,抬头是漫山梅海,耳边是悠扬歌声,这样的体验会更特别。”

  赏梅路线更“有料”

  景点升级

  无锡梅园景区的北园,一座横跨步道的天桥正在进行改造施工。这座此前因“位置高却利用率低”而被游客忽略的天桥,如今即将变身“摩登中式观景廊桥”。记者从设计方案上了解到,设计考虑到游客上廊桥的便利性,增加了停留休息空间,游客可以边喝咖啡边远眺整片梅林。下层空间则用木质格栅美化支撑柱,打造出“梅林野餐露营区”,搭配多巴胺色系的靠垫与遮阳伞,既保留中式园林的雅致,又增添了几分现代休闲气息。

  除了天桥,北园的“梅花文章”做得更足。此次提升计划中,四条主题梅花大道将成为“赏梅新干线”:美人梅大道、杏梅大道、江梅大道、腊梅大道。“每条大道都有自己的特色,游客可以按花期或花色选择路线,不用再‘到处找梅看’。”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还在梅溪旁种植了探水梅花,等春天花开,枝条垂到水面,倒映在水里像画一样,“让老景点有新看头,新景点有文化味。”

  4公里赏梅环线贯通

  无碍赏梅

  “今年是荣德生先生150周年诞辰,我们希望通过北园提升,让梅园的‘梅文化’更鲜活,让更多人感受百年园林的魅力。”景区负责人透露,此次提升的核心之一,是打造一条4公里长的“全园无碍赏梅环线”,串联起荣氏梅园、古梅奇石圃、东横山梅林与北园新片区,实现“一步一景,四季有梅”。

  为了让这条环线“走得舒服、看得丰富”,景区做了不少减法与加法:拓宽荣氏梅园片区的步道,移除影响通行的灌木,让电瓶车能顺畅穿梭;修复东横山梅林的山间小路,增设防滑石阶与休息平台;在北园水系旁搭建木质栈道,游客可以沿着栈道近距离观赏探水梅花;古梅奇石圃则新增了“梅花品种科普牌”,标注每株梅花的品种、花期与历史,让赏梅更有“知识点”。

  吴文化江南文化研究专家庄若江认为,此次北园改造将“慢休闲”与“梅文化”结合,既满足了现代游客的需求,又保留了园林的历史底蕴;江苏省旅游协会副会长王洁平表示,梅园景区的此番升级,正是传统景区转型的生动缩影,不再局限于“看景”的单一模式,将历史底蕴与现代休闲需求深度结合。

  (晚报记者 璎珞/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