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5—2035年)》(以下简称《保护规划》)获无锡市政府正式批复。这份覆盖2025年至2035年的十年蓝图,不仅为街区“山水格局、历史风貌、文化遗存”的保护划定清晰路径,更勾勒出一幅兼具文化深度与体验温度的“活态古镇”新图景。
从“单点守护”到“系统传承”
惠山古镇堪称千年历史与江南文化的活态博物馆。这里不仅拥有惠山祠堂群,更集聚惠山寺、九龙十三泉、寄畅园等重量级文化地标,以及惠山泥人、惠山庙会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锡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印记”。
回溯惠山古镇的保护历程,无锡对这一文化瑰宝的珍视早已启程。早在2006年,《无锡市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便完成编制,为古镇保护奠定了重要政策基础;2008年,惠山古镇正式启动修复工作,历经岁月打磨的历史建筑与街区风貌逐步焕发生机。随着保护工作的推进,2012年无锡惠山祠堂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又正式加入江南水乡古镇申遗行列,开启了向世界展示其独特魅力的新征程。
在此过程中,惠山古镇的保护理念也实现了迭代升级。“从保护单一要素,到由各要素构成街区整体空间格局,对惠山古镇历史街区的保护实现了由‘点’至‘面’的升级。”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梁溪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新版规划,街区核心保护范围总面积达16.88公顷,其中,将重点保护惠山古镇“一核三脉”的空间格局、街巷、河道水系、文物古迹、历史环境要素等各类遗存,同时提出不同文化的传承方式与载体、主题路径,系统展示街区特色文化。
“分类保护”打造多元文化体验
针对街区内的祠堂建筑,规划延续“分级保护”核心思路,将其分为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以及现状不存位置可考的建筑四类,并提出修缮、维修、改善、遗址标示四种保护模式。规划重点保护祠园一体和祠泉一体的祠堂建筑,彰显街区特色。
“此次规划细化了建筑分类保护机制,为后续各类建筑的差异化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了清晰、明确的依据。”该负责人透露,在此基础上,惠山古镇将以祠堂为载体打造多元体验:建“祠堂文化主题博物馆”,定期举办文化展览,让游客读懂祠堂背后的家族史与无锡人文;推出“追根寻祖”文化游,市民可参与传统祭祀、谱牒修编活动;依托祠堂周边书院、书社开展“古韵国学”研学,让孩子们体验书画创作、古籍研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作为无锡非遗“富集地”,惠山古镇还将结合香会、庙会传统,推出茶会、诗赋会、戏曲展演等活动。同时,以中国泥人博物馆为核心增设创作体验工坊与技艺培训课堂,让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老无锡”的烟火气。
破解“千街一面” 打造特色板块
《保护规划》的核心价值,更在于将“历史文化保护”转化为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规划明确,未来将通过“功能布局优化、人口容量调控、交通组织完善、绿化景观提升”,让惠山古镇既保留“江南水乡”的原汁原味,又具备现代旅游的舒适便捷。
“为破解‘千街一面’‘业态低端’问题,规划将街区划分为多个大功能板块,以更丰富的业态,完善多层次消费与体验。”该负责人介绍,惠山寺板块主打书院、宗教与园林文化,适合静心游览;绣嶂街北板块作为街区核心区域,是“读懂祠堂文化”的必到之处;在惠山浜板块,游客可以品尝无锡本邦菜,住江南特色民宿,享受锡式慢生活;烧香浜板块则为市民游客提供体验无锡特色非遗的空间。
规划人士指出,随着《保护规划》的落地实施,惠山古镇将在守护历史文脉的同时,进一步夯实申遗基础,向着“世界文化遗产”目标更进一步。
(晚报记者 陈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