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教育

无锡援疆教师团队再启程

他们奔赴天山脚下栽桃李

  暑去秋来,无锡援疆教师团队再次启程前往相隔4800公里的西域边疆阿合奇,开启新一段深耕细作的育人征途。

  自2007年起,无锡便肩负起了对口支援新疆阿合奇县的重任。近20年来,一批又一批无锡援疆教育人才跨越山海,来到天山脚下栽培桃李,用“无锡智慧”浇灌边疆教育,用实际行动诠释“一段援疆路,一生援疆情”的深刻内涵。

  照亮边疆孩子的梦想之路

  阿合奇县同心中学位于天山南脉腹地,是这座常住人口不到5万人的小县城中,唯一一所民汉集中办学的寄宿制普通中学。近期,学校启用了全新的电动校门,大门正对着的教学楼上“无锡援建”4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电教综合楼、启智楼拔地而起,电视台、创客教室应运而生,文化长廊、体育场看台昂然屹立……校园里,“无锡援建”的成效无处不在。无锡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援助资金,大幅改善同心中学办学条件,为教育现代化筑牢根基。

  在硬件升级的基础上,师资与理念的注入更为关键。从2011年,无锡派出的第一批援疆骨干教师来到同心中学,14年时光里,共有12批111名援疆老师,带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扎根校园,辛勤耕耘,以知识为炬,照亮边疆孩子们的梦想之路。

  “这十几年,无锡给予我们很多帮扶,尤其在教学方面,精准对接我们学校的需求,选派相应学科的援疆教师,形成了‘点单式援助’。”同心中学党委书记史巧玲介绍,无锡援疆教师团队精研当地学情,与本校教师深度研讨、融合创新,帮助同心中学实现跨越式发展。

  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压茬接力、薪火相传。无锡援疆教师们怀揣赤忱而来,以“授人以渔”的执着,把育人使命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努力打造“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

  无锡教师金飞两次参加援疆,2018年第一次来到同心中学时,他就和其他援疆老师一起,通过组织备课组、教研组集体活动,开展基本功、优质课等校园评选活动,为当地教师搭建成长平台。“今年2月,当我再次走进校园,看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曾经的稚嫩已蜕变成为自信与成熟,他们的成长与变化,让我深感欣慰。”金飞说。

  无锡援疆教师领队周建平介绍,全体无锡援疆教师除了做好专业教学工作,还担任当地兼职教研员,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示范课展示、学科团队共建、送教下乡等方式,不遗余力地帮助本地教师快速成长。仅去年一年,15名无锡援疆教师帮带阿合奇县本地教师34名,开展“传帮带”活动587次,帮助同心中学建成师资培养基地2个、名师工作室5个。

  “无锡援疆老师们专业能力强,而且特别爱岗敬业,充满热情,给我们带来许多正能量!”同心中学化学老师克兰·木拜克说,从他2016年参加工作起,无锡老师们就源源不断地给予他多方面的支持,让他时常感慨,原来课可以这样上。即使无锡老师们回去了,远程指导也从不缺席。无锡还通过云端研修、云端教学联盟、组织无锡教育专家讲学团到阿合奇开展暑期教师培训、邀请同心中学教师赴无锡实地交流学习等多样化举措,促进两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续写“双向奔赴”的温情故事

  在阿合奇县的许多孩子心目中,无锡令他们十分向往。这与多年来无锡援疆教师们超越三尺讲台的全情奉献,和无锡整座城市的温情守护密不可分。

  去年1月,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阿合奇县距震中最近。灾情传来,刚刚回到无锡休寒假的15位援疆教师无不挂心,不仅个人慷慨捐助,还积极争取后方学校及爱心企业的支持。

  患难见真情,“双向奔赴”的温暖日常同样打动人心。无锡援疆教师叶萍留意到同心中学办公设备匮乏,迅速联系无锡的热心人士,捐赠了10台打印机、60箱打印纸和墨粉盒,让师生不再为打印资料而发愁。教师张延年和同事们走访牧民,了解民风民俗,并为当地医护人员开展普通话培训。教师王伟发现学生们喜欢唱歌,便把物理知识编到歌词里教学,她还精心准备礼物,奖励孩子们的点滴进步。还有一群爱踢球的孩子,精心录制进球视频,为“苏超”无锡队加油……

  同心中学首届运动会、首届英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在无锡援疆教师的组织、推动下成功举办,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腾飞”奖学金、“锡—奇点亮工程”等常态化爱心助学,为困境家庭学子带去希望和温暖。无锡21所学校也与阿合奇全域教育机构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广泛开展的艺术课、校园读书节、夏令营、结对共建助学等活动,让“小笼包”和“小沙棘”把心贴得更近。

  (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