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爱无锡

在无锡的老地方,吃碗中式糖水

  一场秋雨一场寒,雨后的无锡渐有凉意,接下来,可以开始期待满城的桂花香,还有无锡人记忆里,每年农历八月半对糖芋头的牵挂。

  芋头和无锡的缘分,还得从两千多年前说起。相传,光武帝刘秀在和王莽的对战中兵败,被困在无锡马迹山的小村落,粮草几乎耗尽。八月十五那天,他们偶然从土里挖出了芋头。当时,许多当地村民都习惯生吃芋头,刘秀则将它煮熟食用,发现它甜甜糯糯,格外美味。芋头解决了行军的粮草问题,似乎也给刘秀带来了运气,最终他反败为胜,光复汉朝。之后,民间就有了每年八月十五吃芋头的习惯。无锡人每逢中秋吃糖芋头的习俗逐渐形成。

  时光再回溯到民国时期,无锡城里出名的小吃当中,桂花糖芋头占了一席之地。当时,王阿梅常常挑担来崇安寺卖白糖甜粥,俘获了不少食客的胃,而像糖烧芋头这类只有中秋前后才能吃到的“季节限定”,更是卖得火热。可别小瞧了糖芋头在无锡人心中的含金量,毕竟在1949年,王阿梅支摊的崇安寺皇亭附近,小吃摊有146个之多,小吃种类达到152种,在这里,糖芋头算得上是“百里挑一”的民间小吃了。1907年,沪宁铁路开通,崇安寺也成了沪宁线上人人都知道的商贸文化中心。开在崇安寺的茶坊、酒肆、旅店、戏馆、书场吸引了大量人流,无锡的民间小吃“江湖”逐渐在这熙熙攘攘的崇安寺发展起来。无锡崇安寺一度和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苏州玄妙观齐名,被称为“中华四大美食聚集地”。

  如今,“皇亭小吃”作为无锡市级非遗,不仅留存了鸡子大饼、梅花糕、海棠糕等烟火味十足的民间小吃,也是无数背井离乡的无锡人存放乡愁的地方。2023年,皇亭食集再次和大家见面,建筑上下两层超2000平方米。走进现在的皇亭食集,菜单上依旧能找到桂花糖芋头的名字。如果想追忆往昔,不妨来无锡的老地方皇亭,吃一碗“中式糖水”。

  每年八月半早上,无锡人会在家里自己煮芋头吃,一碗糖芋头看似简单,制作却相当耗时耗力。芋头去皮就是桩麻烦事,处理时稍不注意,皮肤沾上芋头汁,就会发痒。不过,懂吃的无锡人发明了“掼芋头”,即先粗粗去掉一层芋头皮;拱北楼的崔师傅将芋头洗干净,先去掉表面细毛,再手工刮皮也是类似的道理。捞出来的芋头在冷风里吹干,芋头里的鞣酸逐渐氧化,周身染上红色。

  最关键的是那碗汤,崔师傅告诉记者,糖水要另起一锅熬制,将红糖、冰糖和桂花下锅熬煮,桂花味更容易渗进甜汤,盛出来的糖芋头汤底也更加清澈。一碗桂花糖芋头端上桌,煮得软糯的芋头化在舌尖,尝到这口,无锡人的味蕾就会释放秋天降临的信号。

  (孙妍雯/文 汪新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