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无锡

西青草堂:邂逅明代“顶流”的隐士生活

  马山是历代众多文人墨客的修身隐居之地。马山最南端的龙头渚公园里,就藏着这样一栋建筑——西青草堂,又叫西青小隐。它可不是一栋普通的房子,而是一位明代隐士留下的精神家园,背后藏着不少有趣的故事。

  才子隐士:

  诗画会友的潇洒岁月

  这座草堂的主人,名叫钱孝,字师舜,号西青山人,故又称钱西青。钱孝这个人很低调神秘,历史记载不多,但他在当时名气可不小,可以说一直活跃在别人的故事里。他和苏州的文徵明、无锡的邵宝都是好友,是当时文化圈里的“顶流”。钱孝不喜欢官场,就跑到马迹山(即现在的马山)隐居,亲手修建了这座草堂,取名叫“西青”。他甚至还编了马山第一部地方志——《马迹山志》,足见他是个有学问、有态度的人。

  西青草堂的建筑风格特别典型,是明代文人隐居之所的代表。它既有住家的实在,又有园林的雅致,整体上分成南北两大部分:北边是生活区,南边是园林区。北边的院子,布局很讲究对称,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院、四座堂屋。这种布局其实暗合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一道、两仪、四象”。一道是太极,两仪是天和地,四象可以代表春夏秋冬,也可以象征钱西青在这里的日常生活:耕田、打鱼、砍柴、读书。房子的修筑往往藏着古人的哲学。

  草堂最核心的建筑,叫“西青阁”,是当年钱西青招待朋友、吟诗作画的地方。这里挂着一副特别有名的抱柱联,写的是:“天子屐痕马迹峰下渔樵耕读一介布衣任尔沧桑潇洒出尘送日月,神工笔意龙头渚畔琴棋书画两江雅士与我觞咏俯仰入怀视昔今。”

  这副对联写得大气又有趣。上联讲的“天子”其实是秦始皇,传说他骑神马路过此地,马蹄一踩,留下几个印子,所以这山才叫“马迹山”;下联则说钱西青跟唐伯虎、文徵明等人一起喝酒谈天,日子过得格外潇洒。

  草堂的南边,是完全不一样的天地。一座依山而建的园林,充满了自然野趣。步入园林,随地形起伏的连廊、亭台、假山和水流,构成了一幅山水画。

  诗意园林:

  采菊听涛的生活哲学

  整个园子的中心是一条山涧溪流,从高处落下,形成三层小水面,最后流入太湖。水边有亭子,最有名的两座叫“采菊亭”和“知鱼亭”。

  “采菊”取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的是隐居之乐;“知鱼”则来自《庄子》里的一个故事,庄子和好朋友惠子在河边看鱼,庄子说:“鱼真快乐啊!”惠子不以为然:“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庄子则回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不快乐?”连亭子的名字都在“玩哲学”。

  沿着长廊往上走,就能爬到全园最高的“问天台”。这座阁楼有3层,18米高,登上去可以俯瞰整个景区,远眺太湖风光。“问天”两个字,取自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站在这里,真的会有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的苍茫感。

  问天台的下面,是“听涛轩”——一座靠着山涧建起的小屋子。人坐在里面,能听到松涛声、溪水声、太湖水声交织在一起,就像用耳朵在“听”风的心情。古人称这种隐居生活为“枕石漱流”,就是以石为枕、用溪水漱口。

  听涛轩旁边,是“归隐茶屋”。这是当年钱西青招待朋友的地方,他用的茶是草堂自产的“毫茶”,水是附近青龙泉的泉水——“草堂茶叶青龙水”在当时就是一绝。直到1999年,这茶还拿了全国茶叶评比的特等奖。

  说来有趣,这口青龙泉曾经消失了好久,后来开发景区时,是靠当地老农指路,才在草丛里找到。专家们深挖到地下250米,才重新把泉脉打通。如今去归隐茶屋,还能用这清甜的泉水泡茶喝。

  所以说,西青草堂不只是一座老建筑,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钱西青选择在这里隐居,不是躺平,而是换了一种活法:读书、会友、品茶、赏景,把自己活成了自然的一部分。而今天的我们,偶尔从城市跑来走走看看,喝一口青龙泉泡的茶,站在问天台上吹吹风,也算是在忙碌生活中,偷偷体验一把古人的“潇洒出尘”吧。(施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