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薛琴亚(抖音博主“无锡踏浪”)
整理:晚报记者 吴雨琪
- 缘起 -
一眼心动的山间小院
我叫薛琴亚,今年72岁,是土生土长的无锡阳山人,现在大家更熟悉我的网名“无锡踏浪”。我与这方山水的缘分,始于2003年那个难忘的8月,我当时跟着丈夫老张的战友们来到这个小山村。院子里的爬架上长满了金铃子、南瓜、丝瓜,看得我心花怒放,就像到了梦中的世外桃源。
中午吃的是大铁锅炖菜,那味道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农村的日子。饭后我们3对夫妻拎着编织袋去山沟里采榛子,一个多小时就装了五大袋,渴了就捧起山沟里的凉水喝,冰凉凉的甜。我忍不住对着莽莽青山,扯开嗓子喊:“大山,我来了!我爱你!” 下山后,我们3个女同胞坐在小院里,找了两块砖头,对着榛子敲一个吃一个,我一开始还不敢吃,后来尝试了一个,那清甜微涩的独特香气,现在想起来还回味无穷。那一刻,一个念头在我心底破土而出,清晰无比:我要在这里,安一个家。
回到无锡后,我立马给儿子打电话,说我想在东北买个小院子,3万块就能盖房子。没过多久,儿子就帮我们敲定了——一套带20来亩山地的农家房,总共才花了一万三千八,没想到,这里成为了我们后半生的“据点”。
- 折腾 -
把荒山变成“世外桃源”
刚买下院子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山,泥土路坑坑洼洼的,手机都没信号。2004年开始,我们一点点折腾:先是修了条砂石路,让小车能开进来,又在院子后面挖了个鱼塘,院子前面种了100多棵果树,有尖把梨、南果梨、苹果梨,还有李子树。院子西面的苞米地我一开始种的是杨树,后来发现土壤不合适,在山坡上树根都扎不下去。到2008年,我们买了两万多棵落叶松,雇老乡来种树,管一顿便饭就行,他们都不要工钱,乐意来义务帮忙。现在那些小树苗都长成大树了,门口的两棵大柳树还是当年村里书记帮我们栽的,夏天能遮满半个院子。
一开始我们只是夏天来住,住个十天半个月就回无锡,再后来住一两个月。2016年开始,我们6月中旬来,9月初回无锡,夏天来秋天回。2020年我们没回无锡,冬天就在这里过了,那是我们第一次在辽阳过冬,取暖设备一样没有,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把阳光棚搭起来,装了电炕板和电壁画,还买了烧煤的炉子,零下15℃的天,屋里照样能保持22℃,渐渐地,我们把这里打磨成了真正的四季家园。
我们夫妻俩现在分工明确:老张负责种地,我负责管鸡鸭鹅、拍视频、剪辑、烧饭。日子简单,却占得满满的。
- 意外 -
抖音里的山居岁月火了
在东北生活这些年,趣事多得说不完。最开始吃不惯酸菜,觉得有一股子酸味,现在都适应了。网购更是弥合了南北口味的差距,家乡的芋头、年糕、腐乳,点点手机就能送到这深山小院。隔一段时间就坐车去镇上,那么新鲜的牛肉只要30元一斤。村里的老乡特别淳朴,门不用锁,也不用装防盗窗,独门独户的,特别安心。小高是邻村的,我们刚来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就问他能不能帮忙干些活。以前每次我们来之前,他都会提前把院子里的草除干净,家里有啥事儿喊一声就来。还有祁燕和大嫂,经常送些自己种的蔬菜。
最无心插柳的收获,是在社交平台上成了“踏浪大姐”。我在抖音分享我们山居的日常:喂鸡、种菜、赶集、烧炕做饭……没想到,这些平凡琐碎的片段,竟吸引了天南地北的关注,粉丝已经12万多了,观看量最高的一个视频点赞8万多,评论近万条。
好多人被我们自给自足的恬淡生活打动,有人问以后能不能把我们这个小院转让给他,还有不少人循着视频找来定居。
- 感悟 -
活在当下就是最好的生活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放着无锡的儿孙不管,跑到东北来住?其实我不是不管,而是觉得“儿孙自有儿孙福”。我孙子7岁了,下棋我不会,辅导作业也帮不上忙,与其在旁边添乱,不如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不给他们添麻烦。
我刚开始也有点留恋无锡,可住久了就发现,这里的日子是花钱都买不来的。我以前在无锡做钢材生意,每天打电话打到耳朵疼,现在在山里,没人打扰,静静享受生活。现在我每天的生活特别规律:5点起床烧早饭,吃个鸭蛋配点凉菜,然后拍视频、剪辑,和大家互动。以前在无锡晚上十一二点都睡不着,在这里七点看完新闻联播就准时上炕睡觉,我俩身体越来越好,老张都跟着长胖了。
如今回望,我更明白了“活好当下”这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看着小树苗长成大树,看着鸡鸭繁衍后代,看着自己种的果树结果,突然觉得,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找到一个喜欢的地方,老夫妻俩身体健健康康地生活在一起,把简单平淡的生活过成诗。
记者手记
第一次和薛琴亚阿姨连线时,她正在赶集回来的路上,电话里都是邻里乡亲的谈笑声,她说其实她很忙。说起在东北的生活时滔滔不绝,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洒脱,让人很难不被感染。很多人向往“采菊东篱下”的田园生活,却困于现实的种种羁绊,薛阿姨却用行动打破了这种局限。从无锡到辽阳,从钢材生意到山间小院,从退休老人到抖音博主,她的新生活仿佛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