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4点的运河艺术公园,草坪上几个孩子正追逐着气球奔跑;攀爬架上,几个小朋友你追我赶,喊着“快来帮我”;亲水平台边,孩子们探头看水里游过的小鱼,不时发出惊喜的叫声。公园被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点亮。
市民纪书雅看着4岁半的女儿曹苡禾在草地上奔跑,笑着说:“就是前面那片大草坪,苡禾在那里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以前没上幼儿园时,一天要来三趟。现在放学后,这里仍是我们的第一站。”环顾四周,公园已焕然一新:整洁的步道、富有创意的游乐设施以及点缀其间的艺术小品,让童趣与文化在空间里自然交融。
不远处,小朋友邓至横正和妹妹在攀爬架上较劲,玩得不亦乐乎。“上次我们小队活动也在这里,玩得特别尽兴。”外婆笑眯眯地说:“这里空间开阔,孩子可以尽情奔跑探索,大人也能欣赏运河边的文化景观。带孩子来,不只是陪伴,更是一种享受。”
沿着石板路缓缓前行,森林的绿意、水系的波光、运动场的活力和汉白玉浮雕长廊交织在眼前,仿佛每一步都在穿越不同的景致。走进“悲鸿艺术客厅”,孩子们的艺术作品在这里展出,色彩斑斓、充满童趣。
公园的一角,还有一间温馨的小店。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货架上,货架上摆满了手工饰品、绘画作品和手工艺品,多数出自特殊群体的儿童、残疾女性以及全职妈妈之手。商店负责人王志薇介绍:“这些作品售出的利润会返还给创作者,同时还有一部分投入公益基金,用于支持更多人继续创作。”
采访中,记者几次被孩子们的笑声吸引,追逐、喊叫、分享小发现,所有场景都让人感到温暖。纪书雅抱着女儿笑着说:“你看,她就是不想走。”邓至横一会儿去找小伙伴,一会儿又爬到最高点展示“战绩”,老人们在树荫下悠闲地看着孩子。
孩子们的快乐并非偶然,其背后是设计者精心的考量与“一米视角”的设计理念。市城建发展集团城投公司总师办副主任万洁平介绍,公园结合运河文化,打造了独特的卡通形象“米小粒”。“通过‘米小粒’,孩子们可以直观地了解运河历史。在不同区域,我们还设置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发展空间,比如亲子互动区、艺术创作区、运动体验区和科普教育区,让孩子们在攀爬、奔跑、观察、创作的过程中自然成长。”
运河艺术公园只是无锡儿童友好公园建设的一个缩影。大丁儿童友好公园里,孩子们亲手参与彩绘与设计;大溪港湿地公园成了“天然课堂”,观鸟、湿地体验让自然变得生动有趣;宪园道口袋公园则把闲置空间改造成“童趣天地”,阅读、攀爬、科普一步到位。
数据显示,去年无锡已建成260多个儿童友好、全龄友好公园,从社区口袋公园到城市郊野公园,处处都能看到孩子们奔跑玩耍的身影。今年,还将有30个新游园陆续亮相,让更多孩子就近拥有自己的童年乐园。
(晚报记者 陈怡迪/文 史晨菲/摄)
记者手记
从孩子们追逐气球的草坪,到攀爬架上欢乐的尖叫;从河边静谧的艺术长廊,到小店里温暖的手工作品;从过去普通的游园,到如今“德智体美劳”融入游戏与艺术的多元空间,无锡的儿童友好公园正在生动起来!260多个公园的建设,不仅让闲置空间焕发生机,更让童年的笑声成为城市最温暖的风景。当城市真正把孩子的需求放在心上,每一片草地、每一条步道的蜕变,都是幸福感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