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二泉月·文学

西津古渡

  | 孙晓晖 文 |

  寻古探幽是我的爱好,十几年前去镇江参加一次机械订货会期间,我曾慕名寻访过西津渡。那时的西津渡到处断壁颓垣,一派破败景象。前些天看到照片上完全变了模样的西津渡,让我直想再去寻游。正好周末,我便约了几个朋友,直奔镇江而去。

  西津古渡坐落在长江边云台山下,云台山又名蒜山,相传三国时,诸葛亮与周瑜谋划破曹之计时,各自在手心写了一个火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蒜山上。如今的西津渡古建筑群全长有1000多米,始建于六朝时期。在历史上,云台山下就是滚滚的长江,经一千多年的江滩淤积,江岸北移,如今这里离长江江岸有300多米了。最早古人在这里建立渡口,须在山体上开凿栈道,因此,许多古建筑都高高地建在半山腰上。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西津渡是一个国计民生不可或缺的重要枢纽,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就在此地与长江交汇,当年南来北往的客商、赴京赶考的举子、南下北上的军旅以及规模庞大的漕运船队都必经此地。

  渡口是故事最多的地方。长江边上的这个古渡,堪称千年历史的见证者。孟浩然、杜牧、张祜、苏东坡、王安石、辛弃疾等著名诗人都曾为她留下过不朽的诗篇。众多诗篇中,我最爱的是唐代诗人张祜的《题金陵津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诗人当年在西津渡口待渡,客愁缠心,凄然题壁。这首诗完全可与同样是反眏羁旅客愁的张继那首《枫桥夜泊》媲美。读这首诗有一个疑问一直困扰了我好多年,金陵不就是南京吗?可是诗中将“金陵”与镇江的“津渡”连在一起,当作何解释?这个疑问这一次总算弄明白了,原来镇江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更换过许多名称:朱方、谷阳、丹徒、金陵、京口、南徐、润州等等,在张祜生活的唐代,镇江就叫金陵。这样,“金陵津渡小山楼”就完全解释得通了。

  游览西津渡,有人总结的两句话挺有意思:唐宋元明清,一路看到今。确实,在这里印着深深车辙的青石板古道上要慢慢地走,细细地品,那唐代的渡口客栈、宋代的观音洞、元代的昭关石塔、明代的铁柱宫遗址、清代的救生会,以及那历代都整修的待渡亭等等,每一处历史遗存都默默地向游人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这里有一栋西洋建筑风格的大楼在满街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群里显得突兀、扎眼,这栋如今是“西津渡文化旅游公司”的办公楼,原先竟然是英国领事馆。一定是当年的大英帝国侵略者看中了镇江的战略和交通枢纽地位,因此在鸦片战争获胜后签订《南京条约》时将镇江也列为通商口岸。此后,在这里划租界、设领事馆,镇江遂成为长江下游重要的洋货集散地,西津渡也成为洋货内运最大的渡口。

  游览西津渡,最令人惊叹的要数山壁上现代人考证出来的古栈道遗迹了,这个如今用玻璃罩子罩着的叫“一目看千年”的景点,将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整修的原始栈道路面遗存一一展示出来,最下层那六朝的路面,是用一种碎石铺成的,然后是唐代的、宋代的、元代的、明代的……层层覆盖、层层掩埋,一千多年的历史通过这些排列有序的参照物,让人一眼就看明白了。难怪有人说这里才是镇江的历史博物馆。

  那个始创于宋代的救生会也让人浮想联翩,古人出行“行船走马三分险”哪!更何况跨越白浪翻滚的长江天险。“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孟浩然),渡船过江,灾祸难免。史载:唐天宝十年数艘渡船江上遭遇风浪沉没;宋绍兴三年一艘渡船离岸不久即被浪掀翻。我想一定是这类在所难免的灾难,才催生出了救生会这一水上灾难救助机构。

  那边清水池畔一尊古代仕女的塑像引起了我的好奇,走近见一副对联这么写着:唐室无辜遗才女,京江千载念斯人。杜秋娘!这不是《唐诗三百首》的压卷之作《金缕曲》的作者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对这一首褒贬不一的诗,不少人是耳熟能详的。杜秋娘,京江(镇江)人,曾为唐室妃,后因故流落民间,回润州尼庵出家。杜秋娘,一个并不显赫的生命,引起了那么多人的关注,我想一定是她不平凡的人生中有一种温暖触动了人,这才是人们纪念她的原因吧!

  西津古渡,在时代的变迁中,她原有的功能慢慢地弱化、消失了。然而她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却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