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二泉月·书苑

读丁一散文集《青灯札记》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 觉迟 文 |

  《青灯札记》集录了作家丁一不同时期的散文佳作,其中以摹写人物居多,他笔下的人物,都是他朝夕相伴的亲人、交往过的文坛大家、结识的挚友。

  《那些丑陋以及美丽的过往》记述的是他父亲的一些生活片断。父亲人生的坎坷遭际,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和动荡;父亲坚守节操和学佛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处世为人。“父亲的文化修养来自于曾祖的教诲,曾祖是一名颇有名望的私塾先生”。家学的渊薮、父亲的立身立言立行,从一个侧面或者从某些部分,解答了长期纠结在作家丁一内心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去向哪里”的人生命题。

  他人是一面镜子,“唯有与同类相逢,他们才能在对方的存在之中确认自己的存在”(海德格尔)。《陆文夫介绍我入作协》叙写的是与著名作家陆文夫的交往。他从陆文夫身上获得的是人生的智慧、道德的力量和完美的人格。而《近看高晓声》一文,叙述他与高晓声的交往,从中他汲取的是艺术的眼光、思想与源泉。《冬夜的心伤》《悲欣交集》两文,追叙的是本地青年才俊彭涤和他的同事诗人蒋澄民,一位39岁时死于车祸,一位53岁时摔倒门口没能再站起来。他们身处底层却时刻关注“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生存维艰又藏书笃学博闻、热爱文学。作者深沉的笔调中夹杂淡淡的忧伤,沉郁的情感中寄寓人类共同的情感因子:对知识才华的爱慕和敬意,对英才早逝命运的恐惧与无奈;在浩浩宇宙前,人类低微与渺小,人生短暂而匆促。读毕,深深的忧患和悲凉扑面而来。丁一的文字,无不提醒我们每个社会个体,只有时时想到“严重的时刻”,我们才是天地之间那个真正有情有义的人!

  《青灯札记》中的第二辑《女儿家是水做的骨肉》中的10篇散文,集录丁一不同时期交往结识的10位美貌而多才的文学女子。与她们交往,丁一始终以艺术的眼光去鉴赏去审视,分寸尺度把握自如,世俗而不庸俗,纯粹而不夹杂质,风情温情却不猥琐亵渎,予读者以美好和高旷的感受。《柔到了尽头》中的女作家李春秋,他们彼此只是匆匆一瞥,轻轻一握,她“极有神韵的女低音,磁一般吸引了我的思维,特别是那炯炯而明澈的眼睛,常使我困惑……晶莹、纯洁、透明,于扑闪之间便可以洗刷人的灵魂,便可以鞭笞人性中的邪恶”。《一个被多次怀念的冬天》中的尚君,在丁一眼中便是“被唇膏涂得鲜红而小巧的嘴唇,那圆得出奇的双眼忽闪忽闪着,乌黑的云鬓和那雪白的颈脖被银灰色柔软的裘皮大衣领包裹着,鼻息一张一合,呼出暖暖的白色气流,那么生动、那么灵性地站在我的身旁,仿佛天使降临到了人间”。还有《雪上空留马行处》的初中同学杨际平、《香风细细中的那些往事》中的文菁、《一束没有送出的百合花》中的英子、《红酥手》中的怡霖,等等,丁一都把她们的外貌美和人性闪光点凸现出来。读着这些至情至纯的文字,不由想起朱自清的那篇美文《女人》:“我以为艺术的女人第一是有她的温柔的空气;使人如听着箫管的悠扬,如嗅着玫瑰花的芬芳,如躺着在天鹅绒的厚毯上。她是如水的密,如烟的轻,笼罩着我们;我们怎能不欢喜赞叹呢 ……”细细咂味丁一对女子的诸多描绘,和朱自清的描述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丁一以艺术的眼光,饱蘸情感汁液的文字,让读者在鉴赏中获得愉悦,在审美中净化心灵,拔升境界。无疑,这些女性形象不仅满足了读者的审美期盼,又为他的散文创作拓开了题材,开阔了散文的意境。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丁一的散文情感丰沛湿漉,因而他的文字能走进读者心灵,深为读者推崇。他的文字质朴而优美,得益于他长时间创作散文诗而不断地锤炼语言,亦源于他自身的艺术感知力。他敏锐的观察力使他笔下的许多细节成为典型。如《一只苹果》中,同学阿七的奶奶深夜临死前要吃苹果,阿七无法满足奶奶愿望,奶奶遗憾离开人世。最后阿七遭车祸离开人世前,让公安设法把昔日的女友找来,临终遗愿是让女友送送他,买一箱苹果,让他带去。又如《冬夜的心伤》中的青年才俊彭涤,尽管生活拮据,可每次去上海买书,总是带一条扁担,把许多书籍包扎好用扁担挑回。再如,《雪上空留马行处》中回忆初中女同学杨际平,非红五类的丁一加入红卫兵前班级投票时,她竟举手投出一票——唯一的一票,她真诚而勇敢的行为,让丁一感到人世的慰藉和内心的不安。这些生动而传神的细节,充斥着情感的温度和湿度,深刻揭示了人生的际遇,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让人铭记,过目不忘。

  丁一虽已年届古稀,却仍挚爱着他的文字,他不辍笔耕,作为文化薪火的传承者,还在高校讲台上为学生上美学鉴赏课。仿佛,文字是上苍对丁一最热情的眷顾。文字成为他终生的皈依,手中的笔是他人生最有力的工具。文字不仅救赎了他的灵魂,使丁一对自然、对生活、对生命充满了敬畏,而且还捍卫了他自身的尊严和价值。

  《青灯札记》,丁一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