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看无锡

胡震:将深潜进行到底

  2012年6月,蛟龙号到达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的深度,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极限深潜技术的国家。这其中就有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研究员胡震的功劳。

  胡震是我国载人深潜技术领域的带头人之一,也是该领域实现核心技术国产化并进入国际领先行列的代表性人物,近20年来为我国载人深潜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科技部“载人深潜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2012年当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获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7年被评为年度海洋人物,2018年被评为中国船舶设计大师。

  深海装备核心技术国产化

  胡震曾参与我国智能水下机器人、缆控作业型潜水器、深海载人潜水器等多种首台潜水器的研发工作,任总设计师一项和副总设计师两项,主持研发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实现95%以上的国产化,全面带动国内深海装备产业技术的发展。

  2009年,在蛟龙号开始海上试验之际,科技部启动4500米载人潜水器研制重大项目。2014年,胡震被任命为总设计师。尽管在“深海勇士”研发之初蛟龙号已开始海上试验,但在深海配套装备技术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针对巨大挑战,胡震提出4500米载人潜水器研制分阶段实施的技术路线。他带领一支年轻的团队,集中全国优势单位共同攻关,确定“深海勇士”号的功能特性与详细技术指标体系,并依此梳理明确“深海勇士”号的国产化核心技术攻关方向。“深海勇士”号在一年半内完成总装联调、水池试验和海上试验,海上试验更是在49天内完成28个潜次,超额完成所有试验检测内容,创造国际同类载人潜水器试验纪录。

  2018年,“深海勇士”号投入应用,在中国南海和西南印度洋累计下潜超过100次,在应用中完成科学调查、海洋考古、水下打捞、热液考察等深海作业任务,实现每天下潜、一天两潜、与ROV联手作业等,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国产技术和产品使“深海勇士”号在电能、潜浮速度、声学通信和自动控制方面拥有独特优势,这一技术全面国产化的成功,不仅为我国已投入使用的蛟龙号的技术更新、正在研制的万米载人深潜器奠定基础,也标志着我国在海洋大深度技术领域中拥有全面自主研发能力时代的到来。

  庆幸自己等到“蛟龙号”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成就,是胡震人生中辉煌而难忘的一笔。载人深潜海试团队获得2010年度十大海洋人物、2011年度无锡市腾飞奖、2011年度感动中国奖、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成就还入选“201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胡震说,在此之前他做梦都想着参加一个像蛟龙号这样的国字号大项目。一些人选择离开海洋科研岗位,另一些人选择耐住寂寞,“我庆幸自己等到了”。

  任科技部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副总设计师时,胡震与团队一起面对国内几乎空白的技术状态,提出蛟龙号总体集成、陆上及水池调试方法,创建多层次安全预警及保障体系,为实现蛟龙号在深海作业的全程安全监控和可靠工作奠定基础。期间,他开发深海载人潜水器应急逃逸技术,解决载人潜水器水下作业的安全性保障难题;建立深海装备的检测方法体系,在国内首次实现设备在模拟压力环境下功能和性能的检测,为蛟龙号实现深潜打下坚实基础;主持蛟龙号的阶段验收、陆上联调和水池试验,保证蛟龙号出海试验的技术状态。在蛟龙号应用阶段,作为技术责任人的他制定蛟龙号应用作业规程、作业工具搭载技术要求、维护保障技术方案等,有效推进蛟龙号投入实际应用。身为蛟龙号潜航员培训负责人,胡震还在国内首次建立潜航员选拔、培训与考核体系,成功培养两名合格的潜航员,保障蛟龙号海试和应用的顺利实施。

  此外,他开展的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等技术研究,研制出当时国内集成度最高、性能最佳的潜水器操控系统,在试验和应用中成功操控潜水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大功率作业缆控潜水器技术的突破。该潜水器成功应用于海油平台检测。

  (晚报记者 金恬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