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看无锡

无锡“双国字”招牌 茂新面粉厂旧址启动修缮

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保持原貌

  西水关桥堍,位于振新路415号的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茂新面粉厂旧址)四周搭起了脚手架,红色外墙的麦仓、制粉车间和灰色外墙的办公楼均包裹在绿色的防护网中。本月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工业遗产茂新面粉厂旧址启动全面修缮,一直到2020年1月10日,暂停对外开放。作为无锡“双国字”招牌的文化遗产,茂新面粉厂旧址要怎么修?修好又该如何用好?

  清水墙风化严重

  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东、西、北三面临运河,以无锡茂新面粉厂(原名保兴面粉厂)保留保存的老建筑为基础,工厂有厂房、大麦仓库、制粉车间及办公楼等,均为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建筑,保存至今。“之前一直没有大修过,都是小修小补,不解决根本问题,但外墙风化,屋顶、墙面渗水严重,一下雨里面就滴滴答答。”无锡博物院专题馆主任、工商馆负责人李文华跟同事们的办公室就在茂新面粉厂旧址的老办公楼内。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见屋角印迹斑斑,墙皮多有脱落。

  跟着李文华走出办公楼,他望着外墙说,这些清水墙常年风吹日晒,上面长了很多杂草,甚至还生出了小树,植物生长茂盛,根系发达,严重危及文物建筑结构。借着这次全面修缮,茂新面粉厂旧址老建筑的清水墙外立面将得到重点修复。不要小看外墙面的加固。就此,无锡还专门召开了一次专家论证会,邀请了同济大学的博导和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的专家前来实地指导,外墙修复的工艺和细节都有讲究。

  针对江南多雨的特殊气候,专家提出,茂新面粉厂旧址外墙的施工,要求温度要在30摄氏度以下,湿度要在60%以下,要在不下雨的时候施工,有利于墙面干透。于是,去年3月,工商馆就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了本体修缮保养方案,经国家、省、市文物部门的论证修改确定了修缮方案,去年底就传出要修的消息,但直到现在才启动修缮。“就是在等少雨的秋季。”李文华说。

  待深入开发利用

  国家文物局划拨了325万元用于无锡茂新面粉厂旧址的修缮,主要涉及文物本体建筑即办公楼、麦仓、制粉车间、粉库等的修缮及老机器设备的除锈、维护、保养。除了前面提到的外墙风化和屋顶渗水的问题,建筑内部也出现了木构件糟朽的现象。老楼内的木地板要换吗?“不,以修补为主。”李文华说,他们坚持文物修缮的“最小干预原则”,也就是说损害不十分严重的,可以不动的地方就不动,只保护,不改变文物原状,保存真实的历史信息。“就像办公楼里的这些地板、窗框、办公用具都是以前的。”李文华介绍。

  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年均客流量保持在8万人次。“青少年是参观主体,我们讲解全免费,这个暑假,我们的四个讲解员小姑娘,全都讲到嗓子哑掉。上海爱建集团有个规矩,只要是新进员工,都必须先来无锡工商馆参观学习。”李文华的话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不管对于普通观众,还是企业员工,作为无锡首个国家工业遗产,在工商文化的传播上,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李文华也有苦恼,因为工商馆自2007年对外开放后,展陈一直未变,活动空间受限,场馆及馆藏的开发和利用不够充分,有待更新,就拿展览的时间段来说,局限于鸦片战争至公私合营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和当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都应该得到展示。”李文华认为,博物馆也要与时俱进,既要守护历史,也要反映时代,面向未来。眼下,工商馆也在编制陈展升级改造方案,希望用好无锡这一“双国字”招牌。

  (晚报记者 张月/文 陈大春/摄)

  链接

  无锡茂新面粉厂

  茂新面粉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是无锡民族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的中国民族工商业最早的企业之一,是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缩影,又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一个典型标本。从创办、兴盛、被毁、重建到解放后新生,茂新面粉厂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见证了近百年来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变迁,在此基础上筹建的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对于研究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史、保护保存近代历史文物资料,对广大人民群众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