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就是这几天调价的,没注意,多花了6元钱。”这两天,有市民发现街边的共享充电宝悄悄调价了,原本充着电拿着手机逛半天街也不心疼,现在充满了赶紧还。记者走访发现,如地铁站内的“来电”等充电宝的价格,已从原本每小时1元调成了2元。
“发现电不多就会上车前租个充电宝,坐一路地铁看手机也没事,下车再逛逛,等回去的时候再还。”家住惠山区的刘女士向记者展示她的共享充电宝账单,地铁站内共享充电宝品牌“来电”的价格在9月18日还是1元/小时,每天10元封顶,9月25日一下就变成了2元/小时。
昨日,记者走访了部分有共享充电宝的网店,发现“怪兽”的价格大部分在2元/小时,“小电”的价格也是2元/小时,“来电”现在也大多是2元/小时。所有的共享充电宝机柜上都并未标注使用价格,消费者只有在扫码后才可得知当前机柜的收费标准。有的商家店内甚至摆了2个品牌的共享充电宝。
另据其他媒体报道,共享充电宝目前最高收费标准已达到每小时8元,主要集中在景区、口岸等人流量大、地段好的区域。
“我平时不怎么用共享充电宝,不过有时候实在是没电了也只能用了。”昨天,记者随机在地铁三阳广场站询问了多个市民,在恒隆广场上班的张先生说,真到需要用的时候,价格就不算什么了。“这个就是赚懒人的钱!”他认为,真到需要用共享充电宝的时候就不是那点电值不值几元钱的问题,而是手机没电了啥都干不了的问题。
“逛一次街8元10元就没了,不敢再像以前那么充了。”家住惠山区的刘女士说,以前感觉很方便,随便充。意识到调价以后,没电时上地铁租一个,下地铁就还了。“没必要一直充。”
“来电”科技的工作人员表示,共享充电宝并不是网上传说的“集体调价”。定价大部分视区域而定,不同的省份区域有不同的指导定价,但具体定价均是由区域经理与投放的店家协商而定。换句话说,可能相邻两家店同样的充电宝品牌,但是两家的价格会因为商家的要求而不同。
(晚报记者 景玮)
评论
共享充电宝调价 资本回归理性
共享充电宝涨价了。日前有媒体报道,一位自称共享充电宝长期用户的先生曝料,“以前花一两元就能充满电,前几天一下子被扣了12元。”他表示,“这完全是‘收割韭菜’行为”。这一话题立即引发热议,#共享充电宝告别1元时代#等类似话题下,都有大量跟帖。
近一时期,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共享产品纷纷涨价,单车1小时4元,充电宝高的达到1小时8元,这跟以往不停提供各种优惠,拼命抢占市场,简直是180度转弯。其实,冷静地想一想,对共享产品调价的行为还是能够理解的。
之前共享产品低价甚至免费,靠的是风投资本的支撑,当资本回归理性,盈利重新成为经营者的基本要求,调价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另一方面,对于共享充电宝来说,之前的低价策略确实是用户需求尚未养成之前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可以说是花钱养市场。随着市场使用习惯逐渐养成,也就没必要再执行低价策略了。如今的人几乎一刻也离不开手机,而手机屏幕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先进,相比之下电池技术的进步却没那么快,出门在外手机一旦没电,除了共享充电宝救急几乎别无选择,这种特殊的消费需求几乎可以说是刚性需求,所以即使共享充电宝调价,在一定范围之内,消费者也只能认了。
从目前共享充电宝的市场格局来看,基本形成了“三电一兽”主导的态势。有数据显示,2019年共享充电宝市场全年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5亿人次。其中,街电、小电、怪兽、来电4家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28.6%、27%、25.1%和15.6%。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市场竞争程度相比之前数十家甚至更多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不可同日而语,“头部企业”有了更大的定价主导权。
不过,调价也不是光由企业说了算,适当的调价可以说是回归理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会认,但幅度太大,超过了消费者的承受力,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我不用还不行吗?如一些网友所说,“太贵了,大家就会自己带充电宝的”。如果逼得用户重新随身携带充电宝,之前的市场培育行为就前功尽弃了。
说到底,调价是一种市场行为,怎么调才能既不让大家觉得没办法承担,又能够确保企业利益,最终会由市场说了算。 (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