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二泉月·市井

桂花糖芋头,香甜好个秋

  插图/胡文伟

  | 王洁平 文 |

  仲秋八月,遍地桂花香。桂花之香,清可绝尘,浓能远溢,自古深受人们喜爱。唐代宋之问咏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代李清照赞曰“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喜欢吟诗赏桂,更喜欢那碗香喷喷、甜蜜蜜、糯笃笃的桂花糖芋头。

  桂花飘香时,正巧是芋头成熟的季节。于是,江南老百姓的餐桌上又多了一道非尝不可的时令美食:桂花糖芋头。这是一例风味小吃,也是一道佐餐甜点。闻一袭浓香,喝一口甜汤,吃一口芋头,香留齿间,糯在舌尖,甜到心田,怎一个“惬意”了得。

  桂花糖芋头,做起来很简单,却也有小窍门。那经过剥皮和扦削的芋头,颗颗白粉粉的圆润饱满,倒入锅里煮至基本熟透,这时需放入少许食用碱,一则为了去除芋头的麻嘴感,再则可让芋头和汤色变得红润起来。第一锅烧完后将芋头捞起在清水里过一遍,沥去碱水充分晾干,于是该煮第二锅了,只见芋头色泽鲜红,汤色渐浓,此时到了加糖的环节,冰糖、红糖、白砂糖都可以,出锅前撒上一把干桂花,星星点点的桂花点缀其中,煞是好看,闻起来桂香扑鼻,吃起来香甜软糯,心也似乎软了化了。对于特别嗜甜的无锡人,当然选择加入红糖,而且是足够的红糖,同时也会加入经过蜜制的甜桂花,那一碗桂花糖芋头,必是足够的香、足够的甜、足够的糯。桂花和芋头,一个盛开枝头上,一个生在泥土里,恰恰约好一起在秋天成熟,然后应爱吃甜食的无锡人之邀,融合到了一起,成了一道独特的美味,分明江南的风物也有着“甜蜜”的禀赋和心性。

  从小时候记事起,就喜欢上了桂花糖芋头。那时,外婆和妈妈每到仲秋时分,都会去菜场买回芋头加工烧制桂花糖芋头。曾记得,她们在给芋头去皮时,会把芋头装在一个麻袋里拽紧了往地上反复摔打;在扦削和洗涤芋头时会戴上手套,据说是为了防止芋头的黏液触碰到皮肤而引起瘙痒。于是我也记住了这个生活小常识。因为“馋”,那时放学后也会去崇安寺里的“皇亭小吃”花五分钱买上一碗桂花糖芋头,用竹签叉着一个个芋头吃,呼啦哗啦把甜汤喝个精光,白衬衫袖子往嘴上一抹,心里好是满足。

  后来随母亲下放到苏北大丰去了,那里是荒芜的盐碱地,长不出芋头,更没有桂花香;每到仲秋季节遥想着“桂花糖芋头”的模样,恰是一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念想。那年头只要一回到无锡,就会立马会去穆桂英小吃店吃上一碗桂花糖芋头;碗里、嘴里、心里,满满的“乡愁”啊!前几天还真跑去古运河边上的穆桂英美食城吃了一碗桂花糖芋头,只见旁边大厅里一群老阿姨们围成一桌一边吃着桂花糖芋头,一边“扯着老空”(拉着家常),那一张张惬意的笑脸也显得格外甜润。

  食材好,食才好。烧制桂花糖芋头,选择地道的芋头大有讲究。尽管现在菜场上有扦削好的芋头,超市里有配制好的桂花糖芋头,去锡城的饭店里都能点上一份桂花糖芋头,但我必须为马山芋头“站个台”,做个广告。位于太湖中的马山半岛,种植芋头已有千年历史,一方水土一方芋头,马山芋头以产量高、品质好、香甜酥糯、滋味适口而享有盛誉。清代有位诗人曾在这里写下“马迹芋头大如盂,肌理细腻风味殊”的诗句,说的就是马山芋头梗红绿叶、形大黄皮、红心白肉、细腻结实,马山人习惯将红芋头称为香梗芋。马山芋头吃法好多,或是毛芋头蘸糖,或是香梗芋烧肉,那芋头吸满了肉汁,又软又糯,别有一番滋味。当然,最具家乡味的还数桂花糖芋头哦。曾在马山工作八年,对这片土地对马山芋头情有独钟。前天又回马山,正值太湖开捕季,吃饭时好客的乡亲们摆出了满满一桌的湖鲜,“怎么没有马山芋头呢?”“别急,别急,再等几天,马山芋头就要上市啦!”朋友告诉我说。噢,等待也是一种美丽。

  农民们开挖马山芋头时定是一种别样的丰收景象,城里人开吃马山芋头时定是一份别样的甜蜜体验。

  一树桂花惊艳了时光,一地芋头柔软了岁月。一碗桂花糖芋头,香甜着好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