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乃老百姓的民生大事。“清泉悠悠鉴古今”,无锡的供水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座座水厂拔地而起,供水能力迅速增长;供水管网不断拉伸,制水工艺跻身前列。2008年12月,随着锡澄水厂的建成投产,通过两次“提速”,从“合格水”到“优质水”,无锡的供水发展史翻开了新篇章。这座无锡最“年轻”的水厂不仅成了无锡民生新地标,更见证了无锡城市现代化进程。
打开自来水龙头,清澈透明的水哗哗流出,这是一件多么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在70年前的无锡,自来水对普通老百姓而言还属于奢侈品。解放初期,自流井的稀缺、水价高昂、用水卫生等各方矛盾催生了工业化制水的产生。锡城第一家自来水厂诞生后,干净卫生的水流向千家万户,人们的饮水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最“年轻”水厂
位于惠山区堰桥街道的锡澄水厂,占地面积30000多平方米,3台臭氧发生器和22只活性炭滤池正在运行。经现场测试,出水耗氧量、浊度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并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作为锡城最“年轻”的一座水厂,锡澄水厂是个“00后”,它的建成使无锡双水源供水格局载入史册。
对于无锡人来说,2006年以前一直以太湖为水源。2006年6月,无锡供水史上规模最大的供水工程——长江引水锡澄供水工程破土动工,向城市北面长江水源引水,工程由100万吨/日澄西水源厂、2根38公里沉后水输水管线、80万吨/日锡澄净水厂和东、中、西三条清水输水管线等四大工程组成。历经两年半,建设者们克服了工程体量大、施工时间短、穿越地形复杂、施工难度高等重重困难,于2008年12月建成投产,自此,无锡供水发展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建成后的锡澄水厂又历经两次提速”,无锡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第一次“提速”在2011年8月,锡澄水厂改造扩建工程开工,扩建20万吨/日供水能力,并于2012年12月投入运行。第二次“提速”在2017年4月,为提高居民用水水质,有效去除水中各类有机物的含量,以长江为水源的锡澄水厂50万吨/日深度处理改造项目正式施工,市民的饮用水从“合格水”向“优质水”华丽转变。
最“悠久”水厂
1953年是无锡供水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节点,位于市中心西南之北犊山东麓的梅园水厂破土动工。一年之后,无锡第一座水厂就此拔地而起,供水规模1.06万吨/日。“这是一个十分艰巨复杂的工程,加上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从来没有自己造过自来水厂,技术上的困难就更多,在工程人员和工人一起努力下,这座近代化的自来水厂建造成功。”无锡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水厂建筑工程得以顺利建成,也得益于各方援助,“从鞍山钢铁公司和北京石景山钢铁厂送来了3000多吨各种式样的水管,国营上海铁路局电讯修造厂运来了高压配电盘等精密的电气设备,公私合营上海机器厂运来了大小抽水机,江南水泥厂和中国水泥厂运来了大批水泥……”
随着梅园水厂的建成通水,工业化制水彻底改变了无锡市民的饮用水方式。经过近20年的不断建设,三八水厂、七一水厂、中桥水厂陆续竣工投产,供水能力达到14.3万吨/日。上世纪90年代,水厂建设进入了发展壮大期,中桥新水厂、南泉水源厂和雪浪水厂相继建成,满足无锡城市发展进程。之后,又迎来了高速跨越期:完成了长江引水锡澄供水工程、南泉水源厂取水口延伸工程、安全供水高速通道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无锡的制水工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讲 述
蜕变的背后
目前,无锡市水务集团总供水能力达到245万吨/日,其中,以长江水为水源的锡澄水厂制水能力为100万吨/日,以太湖水为水源的锡东、中桥、雪浪水厂制水能力分别为60万吨/日、60万吨/日和25万吨/日,供水普及率100%。
从“喝水难”到“喝上水”,再到“喝好水”,每一次蜕变的背后,都是一代代水务人的努力。
今年55岁的朱建平是无锡水务集团客户服务处的老员工,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供水情怀。小时候,他住在五里新村,“当时自来水还没有通到家家户户,而是在老新村中间建立了一个公用给水站,还有个管理员。”朱建平说,当年几乎家家都有一副担杖、两只水桶,都来这里打水吃,一担水一分钱,现场交费。时移世易,如今使用自来水成了生活中最理所应当的一件事,谁还能想到它的诞生曾经历过这样一番曲折呢?
1980年,16岁的朱建平入职当时的自来水公司,成为一名抄表工。每天带着一摞摞厚重的水表卡,骑着自行车一户户上门抄表、发放通知单。“当时自来水用户较少,从梅园门口到十八湾就只有十几个水表”,朱建平还记得,每抄完一户,要骑自行车走很长一段路才到下一户。当时的工作模式是“抄表三天,收费三天”。在建设水厂的同时,供水管网也在不断延伸,自来水用户迅速增长。“客户多了,抄表工作量也大了”,朱建平的工作模式变成“抄表一个月,收费一个月”。如今,无锡用户已经超过175万户,供水服务人口近400万人,抄表机、远程表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水表采集效率。
在抄表工岗位工作了18年后,朱建平转岗专攻“吃水难”问题,成立了便民服务队,为市民用水排忧解难。作为城市供水的亲历者,他见证了一个日供水能力只有1.06万吨的小水厂,发展成为供排水一体化运营的一流现代水务企业。
(晚报记者 蔡佳 无锡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