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走廊 发展加速
机场,是承载现代航空交通的大型综合场所,更是一个城市的交通地标。苏南硕放机场位于无锡市新吴区,距离市中心直线距离10.8公里。这里,是梦想起飞的地方——从无到有的开拓,让市民在“家门口”坐上了飞机。这里,是城市发展的缩影——穿梭不息的空中航线,立足苏南,服务于长三角。目前,苏南硕放机场客货运航线总数达67条,共通航55个城市,不断为市民出行“加速”。
2015年,随着T2航站楼的建成投运,这朵最高点达到39.2米的“怒放莲花”成了锡城的又一地标建筑。
在苏南硕放机场T2航站楼,李文淼背着一个随身包直奔安检口,出示身份证后,他对着眼前的摄像头微笑,一个白色机器开启人像识别,不到2秒就完成了信息采集比对。来到登机口,李文淼将身份证放置在柜台上的感应机,前方的屏幕随即开启身份验证,“刷脸”完成后,他通过闸机登上了无锡飞往成都的MU2905航班。
作为机场最重要的功能建筑,航站楼是锡城的一个窗口,也是城市发展的缩影。有多少人在这里第一次看见了飞机,有多少人在这里等来了阔别已久的亲人,又有多少对新婚夫妻从这里开启了蜜月之旅。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严中元参加了航站楼的建设,航站楼的变迁对他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他仔细端详着老照片的角角落落,硕放机场航站楼的历史从他口中娓娓道来,无锡交通枢纽的变迁画卷也徐徐展开。
T1航站楼:从无到有的开拓
苏南硕放机场始建于1955年,是空军二级永备机场。1984年,以中国联合航空公司在硕放机场开辟当时全国第一条联航航线为起点,首开了国内军用机场兼服务民用的先河。2004年2月18日,由深航执飞的无锡至北京航班腾空起航,正式拉开了无锡民航发展的序幕,从此,无锡人在“家门口”也能坐上飞机。
“机场开通民航时,由租用军方的3000平方米场站、三条航线起家”,严中元介绍,时隔一年,为了适应苏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需要,新建一座航站楼摆上了日程。担纲前期规划和设计的上海新时代民航设计院总设计师描述航站楼的建筑造型时说道:“作为服务于苏南地区建筑水平的标尺,无锡航站楼的设计不仅要追求结构及材料的进步,还要充分体现无锡乃至江南地区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地域文化和时代背景下找到设计的平衡点。”设计师们从江南俊秀的建筑和太湖睡莲的高洁得到灵感,以抽象神似的莲花造型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
受市有关部门邀请,严中元加入到新机场的筹建行列,并担任机场改扩建工程技术总监。“从2006年6月打下第一根桩,165个参建单位齐心协力、精心施工,历时500天,硕放机场T1航站楼于2007年9月28日建成投用。”严中元说,T1航站楼的建设是从无到有的开拓,4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座登机桥横空出世,与之配套的航站区站坪、航管中心、塔台、机务、货运、航油、海关、检验检疫等工程同步建成。凝视着刚落成的航站楼,由40个单元体与小跨度柱网形成的轻巧空间,宛如向上托起的莲盘自由舒展,莲叶般的屋面,莲茎状的格构柱,水波般的天窗,共同构成轻盈秀美的外形,500天的艰辛化为发自内心的微笑。
T2航站楼:莲花再谱序曲
T1航站楼建成后,机场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实现旅客136万人次,货运2万吨。到2012年,客运猛增到324万人次、货运8万吨,国内航线24条,国际航线10条,提前实现规划2015年旅客吐量为200万人次/年的目标。发展势头强劲,原有一期工程的规模已不能满足需求,立足苏南,服务于长三角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前启动二期航站楼的扩建改造的呼声又起。
关于T2航站楼的设计方案还有一段小插曲。严中元记得,当时征集T2航站楼的方案有多个,各家设计院都拿出了如意之作,当时两个方案让评委难以抉择,一个是做足简约文章,莲花一路盛开,另一个是“二层前列+指廊”。经过评委投票,最终“二层前列+指廊”式方案赢入选,成就了如今T2航站楼的颜值。该方案在充分吸收T1莲花结构造型的基础上,以T2航站楼主体候机大厅作为整个建筑体的中心“一体带两翼”,将两座航站楼完美结合,营造体型大气、简练凝重、景观优美的航站区形象。
面对新的挑战,严中元再次出任工程技术总监。最终,历时27个月,在95个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攻克了建筑主体大空间、大跨度和不停航施工等难点,2015年1月1日,二期航站楼迎来第一个飞行架次的转场,腾空起飞。同年1月19日,所有原在一期航站楼起降的100余个国内航班全部转到二期航站楼起降,实现了一期向二期的“无缝对接”,全部国内航班转场正式投用。
巨 变
打造全国性枢纽
高速公路、动车、飞机……今天人们的出行方式多样而迅捷,在快交通时代,你还会想起70年前的出行方式吗?无锡是全国河网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上世纪50年代,水运是外出的主要方式。据《无锡市志》(1986—2005)记载,1951年已经开辟锡溧、苏常、锡宜等航线。到了1958年,成立了无锡客运站,客运站又划分为南门、工运桥、吴桥、惠农桥4个客运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无锡有数条跨省、市的水路航线,市民乘船可到达杭州、盐城、张家港等城市。其中,1980年开通的无锡至杭州线很热门。繁忙的工运桥码头每天人来来往往、进进出出,每天下午五点半有两班客轮从工运桥码头始发,沿古运河经苏州开行197公里,于次日午间到达杭州武林门码头。
根据航道部门的统计,上世纪80年代,水运承担了无锡90%的交通运输。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速公路兴起,火车提速、飞机航线增多,走水路出行的人越来越少,当时有个说法,叫“公路高速、水路萎缩”。尽管曾经辉煌的水上客运史在2000年以后逐渐画上了句号,但它们却在岁月的长河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水上客运退出历史后,公路、铁路客运渐成主力。从老北门汽车站到现在的汽车客运站,从最初建筑面积不到300平方米的老火车站到现在的双侧站房高架候车站,交通枢纽的变迁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机场广阔交织的航线网络更是让无锡人走向了远方。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机场客货运航线总数达67条,其中国内航线49条,国际(地区)航线18条,共通航55个城市,日均航班量160余架次,机场旅客吞吐量达385.5万人次。如今,公路、铁路、航空共同推动百姓出行“加速”,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晚报记者 蔡佳 苏南硕放机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