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乐雄壮,步伐铿锵……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光荣时刻,也有航空工业雷达所的身影。
但低调的他们在一周前收到有关部门的感谢信后,才接受了记者采访,披露参加阅兵式的前前后后。
台前:荣光时刻
1分06秒 万众瞩目的幸运儿
15个徒步受阅方队中有一支队伍的色彩最斑斓。10月1日10时57分13秒,由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后备力量联合组成的预备役部队方阵,迈着铿锵的步伐,坚定地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习主席检阅,接受党和人民检阅。
128步,是徒步方队从东华表走到西华表踢出的步数。这短短96米的距离,受阅队员需要在1分06秒内,以每分钟115步、每步75厘米、每次摆头45度的标准,如同“复制粘贴”般分毫不差地走完。
在这个方阵中有一个身影来自无锡,他就是位于第10排面第4名、身穿空军制服的甄永政。甄永政出生于1995年,老家在徐州沛县,高中毕业后来到无锡读书,2017年从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现就职于航空工业雷达所第三研究部。
今年3月初,该所接到选拔队员参加阅兵的任务后,迅速召集符合要求者参加遴选。“身高1.82米,国字脸,无近视”,甄永政就是那个从所里20多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的幸运儿,“作为一名新兵,最后能从万人中被挑选为受阅队员,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幸运了。我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代表所里、代表无锡,所以我一定要全力以赴展现出最好的风采!”
96米128步 走了整整7个月
到了北京之后,甄永政又通过层层选拔进入高炮师集中训练,开始了一名阅兵方阵备选队员的训练。训练初期必然是艰苦的,从5:30起床到21:30结束训练,除了吃饭和简短的休息,其余时间都在训练。一开始甄永政并不适应,踢腿无力、动作僵硬,经常被拉出来单独训练,晚上结束训练后还要“加班”,最晚的时候一直练到晚上11点多。因为穿着皮鞋训练,脚后跟需要用力磕地,导致脚后跟起泡、脚腕红肿,脚趾也磨出了血泡,每天训练完揉红花油、喷云南白药,第二天继续咬牙训练。最难熬的日子里,是队友的鼓励、班长的开导让他重拾信心,也是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支撑着他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踢腿不行?那就双腿绑上10斤多重的沙袋反复练!
在酷暑难耐的高温天里,每个队员的衬衫都浸满了汗水,顺着袖口、衣摆能滴下水来是一点都不夸张。有一天上午,坚持到训练一结束,甄永政就晕倒了,“我醒来一看全身被各种仪器在检测,手和脚同时打点滴还是第一次体验到。”经过休息调整后,第二天他又投入了训练。
在阅兵中,预备役部队方阵采用端枪的展示动作,这对手脚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准星卡肩,枪托卡胯,枪要劈得响,更要稳准狠。带上7斤半重的81步枪,无数次的捶打后,甄永政和队友们的右肩、胯骨都留下了“勋章”——碗口大的淤青。凭着苦练得来的过硬技术,甄永政在零基础班考核中荣获“训练先进个人”并通过最终考核,从800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350名正式队员中的一员。
两百多个日夜兼程,百万次的踢腿砸地,日均行走25000步、训练10小时以上,才造就了长安街上的96米128步,这是他们献给新中国生日最好的礼物。
特写
那一瞬间热泪盈眶
回想起走在阅兵现场时的情景,甄永政依然心潮澎湃。10月1日凌晨2:30起床,3:30从阅兵村出发,6:00到达天安门广场,两次合练。9:00正式站立在点位等待阅兵式的开始。10:15,当听到阅兵总指挥说完“主席同志,受阅部队准备完毕请您检阅”,甄永政站得比平时更挺拔了。检阅车开过方阵前时,甄永政他们行举枪礼,骄傲自豪地喊出“为人民服务”,那一瞬间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当喊完“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口号时,甄永政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之后,他们以最好的精神面貌和最强的气势,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45度上扬下巴,正步走过天安门广场,那一刻的甄永政全身心投入,听不到外界的任何声音,直到撤离之后他才缓过神来。
圆满完成阅兵任务的甄永政已回归平凡岗位,但脚底的水泡知道,手心的老茧知道,被汗水浸泡过的训练服知道,甄永政的心里也知道,这段宝贵的经历将继续激励着他在工作生活中发扬顽强拼搏、永不言败、创造奇迹的神鹰精神,践行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使命,继续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幕后:默默坚守
为参阅战机“保驾护航”
参与本次国庆阅兵式的除了甄永政这位受到瞩目的“台前英雄”,还有一支默默守护的“幕后队伍”。这次的阅兵式上有10多个参阅机型列装了航空工业雷达所自主研制的产品。雷达所成立了阅兵保障领导小组、专家组以及服务保障组,保障阅兵工作、处理技术问题、提供远程技术支援与现场服务保障及维修保障服务。
在这次阅兵保障任务中,雷达所组织外场保障人员奔赴各地执行任务。没有假期,顶着烈日、冒着风沙、披星戴月,他们没有一句怨言,每天重复做着相同的工作:了解任务、通电检查、等待飞行、了解情况、恢复检查、做好保障记录、按时汇报情况……
当最后一架受阅战机安全返回集结点,外场保障人员陆续发来消息“受阅飞机安全返回”,阅兵服务保障的工作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雷达所的保障团队也许无法站到台前接受掌声与鲜花,但他们100天的坚守奉献值得被铭记。
推动机载雷达跨代发展
航空工业雷达所成立于1970年,是我国唯一的机/弹载雷达专业研究所,是集机载雷达与航空电子设备技术研究、产品研制、生产、试验和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先导型研究所。上世纪90年代落户无锡,这里浓厚的科研氛围、政府政策的扶持、交通便利发达,更有利于科研的发展和人才的招揽。现该所有职工1800多人,技术人员占比60%以上,各专家、顶尖人才和学术带头人近百人。
研究所具备强大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和批量生产能力,拥有先进机载雷达与射频综合系统实验室、微波天线测试试验室、航空电子系统射频综合仿真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所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技成果300余项,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超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机载多功能气象雷达等系列技术和产品已达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承担着国家近百项前沿技术研究、型号研制及产品交付任务,满足各类军民用现役飞机及新一代飞行器的机载雷达和航空电子装备需求。
目前,研究所正朝着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雷达与电子系统研究所目标阔步前进,不断探索机载雷达的新技术,推动机载雷达装备的跨代发展,为我国航空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晚报记者 潘凡/文 部分图文资料由航空工业雷达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