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6版: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特刊

江南人杰是独特的文化力量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名人更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江南多名城,名城出名人。行走长三角,很多城市哪怕是县城,都走出过杰出人物。一座座名人故居和纪念馆“告诉”我们:人杰地灵在此并非说词。用好江南历史名人资源,传播好名人文化,江南人杰势必能成为一股力量,让江南更盛。

  集结高校力量

  挖掘江苏历史名人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李承贵是儒学专家,江苏省儒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近日,他受邀到泰州参加泰州学派主题座谈会。长三角地区研究泰州学派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大谈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及其思想。这令李承贵有些兴奋。

  李承贵表示,江苏各地都有历史名人,不妨多办类似以名人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将极大推动历史名人的研究。历史名人之所以能成为名人,离不开其出生、成长、生活的地方,但同样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时代。因此,对于历史名人的研究要有开放的视野,倾听不同的声音。李承贵说,就拿无锡而言,无锡不仅有运河文化、工商文化,钱氏、荣氏等名人文化也很丰富,但李承贵觉得,江南的历史名人资源还有待深挖。

  他也有意以江苏省儒学学会为平台,通过江苏高校联盟向各高校发出呼吁,利用高校的学术研究力量展开对江南、尤其是江苏历史名人的挖掘。在李承贵看来,江南文脉的传承、江南文化的发展,更需要政府层面的统筹,作为学界自当出力献策,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用现代传播方式

  让历史名人“走进”现实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王习胜来自安徽,安徽名人辈出,朱熹、戴震、胡雪岩、胡适、陶行知、黄宾虹……哪一位都是颇具影响的人物。江南自古多人杰,江南各地也在围绕历史名人做文章。王习胜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后代对历史名人了解还不够。

  王习胜建议用现代的传播方式,让历史名人走进现实生活,不能让名人光挂在墙上、放在故纸堆里,而要将他们的为人处世、对某个领域的贡献为众人所知。他举例,比如无锡人钱锺书,其代表作《围城》就是很好的传播点,让大众通过阅读他的书,从而感受钱锺书的生活背景、他的思考和修养。“有了感悟、体悟之后,就有思想上的倾向性,就会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王习胜说,只有入脑入心,名人文化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安徽有很多名人,绘画、徽菜、制墨、刻印……很多领域都有名人。”王习胜表示,在文创开发方面,江浙优于安徽,借着江南文脉论坛的召开,在经济互补的同时能够文化互补,形成一个大江南、大文化就更好了。

  梳理历史名人

  就是传承无锡文脉

  自古及今,江南地区人文荟萃,文脉沉实厚重而又绵延不绝。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刘桂秋认为,江南文脉的一个明显表征,就是千百年来江南地区杰出人才的不断涌现。以无锡地区为例,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是人才的始兴期;宋元是人才的渐兴期。“但这些时期,无锡人才的总量并不是很多。”刘桂秋介绍,到了明清,由于经济、商业的繁盛和教育的发展,无锡进入了一个人才盛期。近代以来,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崛起,带动了教育的兴盛,使近现代无锡出现了有史以来空前的人才井喷期,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大批杰出人才,为近现代无锡乃至中国的社会发展、文化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桂秋分析,所谓“文脉”,是指人类创造学术、文化、艺术等精神财富的一种传嬗赓续的过程,而在这种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人”是一个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当下全面而系统地梳理江南文化、无锡文化的脉络源流,应该将对江南、无锡历史名人的梳理研究作为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

  多年来,无锡在历史名人的梳理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刘桂秋认为,较之于无锡历史名人本身所具有的极为丰厚的内涵而言,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比如:对古代无锡先贤重要著作进行整理、点校、笺注、重新刊行出版;对近现代无锡名家名著的集成性汇集;对近现代无锡籍文化大家的“全集”的编订;组织编纂古今无锡籍名人的传记(评传)或年谱丛书等等。“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和严谨扎实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展示、彰显无锡历史名人的丰富内涵,使江南、无锡文脉在当代得到更好的承传。”刘桂秋说。

  用好名人资源

  让名城更有名

  顾恺之、倪瓒、王紱、谈允贤、李金镛、薛福成、徐寿、华蘅芳、徐悲鸿、徐霞客、阿炳、刘天华、荣德生、荣毅仁、杨荫榆、钱穆、顾毓琇、陆定一、秦邦宪、钱锺书、杨绛、王选、孙冶方、薛暮桥、钱伟长、王莘、姚桐斌、冯其庸、何振梁……名城无锡,自古至今,各领域涌现出大批人杰,不少是影响中国、闻名世界的人物。这些历史名人构成了无锡的面容和风采,他们的成才历程和创业业绩汇合成城市文脉,在历史的淘洗中不断丰满着无锡的精神品格。

  “无锡深厚的人文资源是历史形成的。”无锡文史专家汤可可分析,对于历史上的名人资源,重在做好挖掘和梳理工作,研究他们的成才志业之路,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播,增强年轻一代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理念,从而更加努力地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对于当代的名人资源,重在构建一种联络机制,加强亲情、乡情的纽带联系,设法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他们报答桑梓、实现跨地区协作创造条件。历史名人是一座城市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座“富矿”,用好历史名人资源,名城才能更有“名”。

  (记者 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