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

江南智慧 全球共享

  胡阿祥

  李萍

  Hans Bernhard Schmid

  Tatiana Shestova

  文化多元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文明对话都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他们又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江南文脉论坛主论坛高端对话环节,来自海内外高校的五位专家以此为题,探讨江南文脉这样的地方性文化,如何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彰显出全球价值和意义。

  “在江南特有的土地、阳光和水环境下,人们会把自己的生活发展到一个什么样极致的诗意程度?”南京大学教授胡阿祥认为弄懂了这个问题,就能了解江南文化的价值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彰显它的意义。胡阿祥用“理想国”、“乌托邦”、“桃花源”来形容今天的江南,串联起文化全球化认识之下的江南印象。“真正的江南未必如文学作品中那么完美,却代表了中国人的天堂情结,这样的价值理念,正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追求”,胡阿祥说,江南最早是一个普通名词,江的南面都可以叫江南,但渐渐地它由普通名词转变为专有名词,从空间概念变为文化概念,承载着独特的象征意义,这也是我们今天研讨江南文脉、江南文化特别的价值所在。

  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异”“同”之间的较量吗?中山大学的李萍教授相信在中华文化的资源里,“和而不同”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资源。“承认不同文化的共存是很大的进步,也是我们走向共同体的一个开端,和是同的对立面,异是和的前提条件”,换言之,和是包含差异的和,是能够在彰显个性的同时促进共生、共存、共荣,李萍认为,和是可以贡献全人类共同分享的一种价值。在维也纳大学的Hans Bernhard Schmid教授看来,文化是社会身份的结合,文化的转变和演进可以是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接抑或是多种文化的结合,文化正在影响着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随着全球化的脚步日渐加快,生长在同一星球上的生命共享未来”,Hans Bernhard Schmid认为,文化凸显了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在文化的碰撞中可能会发生战争、误解与摩擦,但无论以何种形式,我们都共同在为生活在一起而奋斗。

  “共同的难题让人类命运紧密相连,共同的规则让我们得以携手同行”,当“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共识,如何凝聚力量成为了热烈讨论的话题。莫斯科国立大学教授Tatiana Shestova带来了她理解中的俄国方案。Tatiana Shestova表示,发展出全球的意识和全球的伦理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们避免地方之间、民族之间、文化之间、国家之间的冲突,“全球化的规则正在发展,在尊重地方性规则的同时建立全球秩序,则能够让全球共享美好的文明和共同的未来。” (陈钰洁)